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走遍中国----甘肃--兰州--团结新村

(2022-07-30 14:29:08)
标签:

走遍中国

兰州

团结新村

童年

《圣经》


(原创)走遍中国----甘肃--兰州--团结新村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的团结新村,是方方正正的“四街五巷”。其间坐落着好些大大小小的四合院,这些院子最初当然应该都是独家独户的,可之后时代变了,多就没有人家敢再‘独’了,于是,陆续就住进去了非亲非故的另外一户、两户、N户人家。

西北的四合院院门多开在院子的一角,这样,院子里就可以满满当当地盖一整圈房子了。团结新村的这些四合院大多就只有一进,院里院外好像也不见很考究,院门处不见有门楼,院里的堂屋不见特别宽畅,厢房也不见得就低矮了……猜想,——猜的哈!这里可能从来就不是什么殷实人家的居处,只是一些不至于住棚户区的移民们,来到后落户的地方。之后,就又迁来了好些落魄了的人家……

于是,上不上下不下的,就还都隐约看到些他们过往的生活气息……比如院子的天井里,会有用大缸种水草养的金鱼;比如会特意建起花坛,用来摆放修剪过的花卉和盆景;比如屋子木作的窗棂上,会雕着些不那么精美的零碎;比如屋门上,夏天挑的竹帘用的是什么竹有说法,冬天捂着棉帘上团的是什么花也有说法;比如屋里的这边置着八仙桌和太师椅,而那边的大炕上,则会有压炕席的小石兽、和几口猩红漆的大樟木柜子,等等。


院子里大都会被拾掇的干干净净,利利落落。连墙角里,冬天给屋里的暖炕喂火的那个烧火口附近,也都总是干干净净的。想来,一是因为大家都有这样的好习惯;二,可能也是因为每个周一,街道上都会有人进院来检查。而来的又永远是一群戴着红袖箍、见不得地上有一撮撮土的奶奶们。

四合院里的最妙处,是每到饭点儿,当各家一起开始做饭的时候,——无论谁家的厨房里,飘出了比平常哪怕只特殊了那么一丁点香味,整院的孩子们就会端起自己的小碗,冲到人家家的灶台边去等着了。即使家里的大人拦着不让去,也没有关系,因为一会儿做好了,人家会端一碗过来的。且会特指着说:是给孩子吃的……

这一切搁在现如今,怕就只能当故事听了(原创)走遍中国----甘肃--兰州--团结新村


当年,外婆家住的那个院子不很大,院子里既没有养了金鱼的大缸,也没有专门的花坛。只有外婆在前院种的一棵梨树,和房东曹奶奶在后院种的一棵花椒树。据说曹奶奶家住的几间房子的内墙,就都是用和了花椒的泥墁的,所以屋子一年四季全无虫扰。

院子里当时共住着三户人家,三户人家的情形又都差不多:成分极糟;又都是寡母带着一堆孩子。好在孩子们都已经长大了,没长大的也都没学上了,所以,或者就已经参加了工作,或者就插队去了于是这么一来,平时的院子里就只剩了三个奶奶和我。另外两家奶奶,一姓曹、一姓张(应该都是她们夫家的姓)。而她们则统都喊我“狗儿”。因为是70年生人,肖狗。


我在新疆出生,却是只百天后,就被外婆抱来了兰州,到四岁才离开,期间好象全没有见过父母。 说是老爸当时经常要往全国各地去出差;而做列车员的老妈则更是离谱……

那时候的列车不知道是怎么搞的,一趟车开出去,什么时候能回来就没谱了。也就是说,老妈所在的车组本来是从乌鲁木齐去北京的。那么按理说,到北京后就该原路返回才对。但是,不!她们可能会因为北京至广州的运力吃紧,就被要求接着去跑那条线了。而去到广州后,可能又会因为广州至贵阳的运力吃紧,就会再被要求继续跑下去了……因此这么一趟下来,少则可能几十天,多则几个月都有可能。

老妈说,那些年,全国凡火车能开到的地方,她尽都反复地去过了。每趟出车回来,班组里的人就都累的仿佛散了架。所以,铁路局就经常会安排她们到各地的疗养院,去疗养一段时间。有一次,她们在路上连续跑了四个多月,到后期,不断会有人累的倒下去,被迫下车就医。于是,新疆局就特派了一个车组,到河南信阳去换下了她们,并直接送她们到附近鸡公山上的疗养院去疗养。


那么,这样的情形,父母当然就没办法同时照顾我,和只比我大一岁半的老哥了。(原创)走遍中国----甘肃--兰州--团结新村


我的到来,该是给小院很添了些生气的过去,年轻人们去上班后,小院里就只剩下了三位无聊至极的奶奶。慢悠悠地做没完没了的家务,该就是她们唯一能打发时间的方式了。而如今突然多了一个“狗儿”,且随时可能要搞出些状况来……她们的生活不一下就充实起来了吗?

奶奶们后来总是会说起……那时候我还只会爬、不会走路,每当外婆要去厨房做饭的时候,就会用一根宽宽长长的布带子把我拦腰绑起,且把另一头掖在炕里的一大摞被褥底下。这样,我就可以自己在炕上玩,不至于掉下地了;也不至于因为不停地乱动,就被带子把小身体越勒越紧,以致窒息。

——可实际情形却经常是,我会拖着那条长长的带子,爬出屋子,且爬到院子里的任何地方去。还经常能很准确地爬到张奶奶或曹奶奶的家门口,去掀人家门帘的一角。每当那时,奶奶们就会抱起我来问说:狗儿,你自己就串门了吗,你是想奶奶了吗?她们说,大家一直也没搞明白,我到底是怎么从那么高的炕上,自己就下到地上来的?如果是摔下来的,怎么又从来没听见我哭过?(原创)走遍中国----甘肃--兰州--团结新村


我小时候没怎么喝过奶。因为和那个时代所有的其它副食品一样,牛奶也是要计划供应的。而且原则上要供应给那些最需要的人家,就是或家里有卧床的病人、或有在哺乳期的孩子,等等。这些都是要到街道去开证明的。

可实际情况却常常是,即使有了证明,也不一定保证就买到牛奶,因为供应永远是不够的。除非你愿意凌晨400,就到‘供奶站’去排队。外婆说,每次明明看到从送奶车上卸下的是五、六只奶桶,可搬出来的却永远只有两、三桶。其它当然就属于是‘内部供应’的了。所以,排队排到最后的几个人经常就白排了。

后来,外婆就让小舅依着厨房的外墙垒了一个鸡窝,养了几只鸡,等鸡下蛋了做蛋羹给我吃。我等于就是吃这个长大的。于是,就至今都会对鸡蛋有特殊的好口,无论蒸、煮、煎、炒、烹、炸,怎么吃就都不会厌。


渐渐长大,看到其他小孩都可以冲一个亲近的女性喊“妈”。就也学着开喊了……先是喊小姨,可小姨当时还是个姑娘没出嫁,大家不让喊。就又开始喊外婆……外婆说:那时候背着你上街去买菜,你‘妈、妈’的喊个不停,周围的人就会投来异样的目光,该是好奇这么大岁数的婆婆,怎么会有这么小的一个儿子?那时候的人好事,真就会凑上来问,跟他们一解释,大家就都笑了。

而之后的效果却是,团结新村里的好些女人再一见到我,就会随便掏出点零食来哄着喊‘妈’。我倒也是来者不拒……(原创)走遍中国----甘肃--兰州--团结新村


再之后,会走路了,会跑了,小院里就再装不下了。团结新村的四街五巷,该几乎是闭着眼睛都能摸到某人家里去。记得当年,常跟一帮同龄的孩子玩一种‘特有种’的游戏。就是们先呆在马路牙子上,等到有车经过时,看谁敢迅速地横跨马路跑到对面去!这个游戏本身当然就很刺激,但更刺激的是,行驶中的车辆被迫急刹停下来后,司机会下车来破口大骂,甚至跑来揍我们!于是游戏就进入了另一个环节,——拼命跑,看谁跑的快。

如今真是想想都头皮发麻!好在当年路上没什么车,‘定西路’也不是什么主干道,所以好像才从来没有孩子出过事。搁在现如今,就真不敢想了。


其实即使在当年,真敢独自过马路的孩子也不算多,何况要“有种”至此!所以,等于经常就都是在‘表演’给其他孩子看。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没人管得了嘛。记得有一天下午,一群孩子又在路边打算那么玩。期间,突然听到马路那边的市七中里锣鼓喧天。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大家就都说要去看看。

不记得是谁家的一个小女孩,那段时间总跟着。她就不敢过马路,路上没车也不敢过。原本打算就不理她了的,可跑过马路后,却听见她在身后哭着大声喊:哥!哥!不知怎么想的就又跑回来,并对她说:你闭上眼睛紧跟着我,我拉你过马路……可她却嘟嘟囔囔,还是说不敢过。拉着她过了马路……

原以为她睁开眼睛后,看到自己已经过了马路就会笑。不曾想,却是哭得更厉害了。而且,还死活也不跟着去就在几十米外的七中了。想我当年应该也是好脾气的,没说不理她,而是对她说:那你就站在这里等我,我去里面看看,回来讲给你听。

原来七中里在开运动会。校园里之彩旗招展、之激情高涨、之场面热烈……还从来没见过。所以就哪哪都觉得新鲜,于是东转转、西看看,就在学校里呆了一下午。等又想起女孩来跑去找她时,女孩当然已经不见了。而且之后,女孩就很长很长时间不理人了……

那一年,我四岁。(原创)走遍中国----甘肃--兰州--团结新村


《圣经》:

(所罗门的箴言):阴间和灭亡尚在 耶和华(神)的眼前,何况世人的心呢?

                                         ——《箴言15:11》


 神是全能全知的, 祂鉴察、且掌管着一切。人口中不承认,但心里其实是明白的,所以人在最绝望的时候,一般都会抬头望天。(原创)走遍中国----甘肃--兰州--团结新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