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走遍中国----甘肃--兰州--家史

(2022-07-29 12:37:21)
标签:

走遍中国

甘肃

兰州

往事

《圣经》


(原创)走遍中国----甘肃--兰州--家史
(原创)走遍中国----甘肃--兰州--家史


2009年10月28日   礼拜三   多云

将近11:00才起床……姨夫一早就去上课了,小姨在做家务。她说知道我坐了那么久的车肯定累了,又跟你姨夫聊到凌晨,所以没叫你……小姨家卫生间的马桶旁有个小架子,上面扔着几本国学研究类的书。随手抄起某版本的《论语》翻了一会儿,可能就忘了时间,竟就被小姨在门外问说:你没事吧?

(之后回到广州就也开始在马桶附近放书,主要是那些躺着、窝着时不想看的书,反正跑不掉,就翻几页呗)


之后,先去把昨天脱在阳台上的衣服洗了。昨晚一再地告诉小姨:千万别帮忙,功能性衣服的洗法跟普通衣服不一样。之后和小姨坐在饭厅里聊天,想听她给讲讲家史。这之前知之甚少,从长辈们那里听到过一些,却是东一句、西一句的怎么也串不起来。

小姨先却说:这事你应该去问你大舅,他最能讲得清楚了,而且讲到兴头上,没准儿还能把些文献翻出来给你看,他那里都有。忙回她说:我知道个大概就好了,去听他讲,八辈子前的事就都能给翻出来,受不了。听小姨讲就简明多了……(原创)走遍中国----甘肃--兰州--家史


外公、外婆的原籍都在甘肃平凉,两家的家境具体如何不清楚,但至少都供得起子弟读书。而且外婆的弟弟(我的舅爷爷)还曾留学日本学医,到我记事儿,他都还是兰州医学院的教授。

是什么机缘不清楚,反正年轻时的外公曾是邓宝珊将军的秘书,之后就追随了大半辈子。邓宝珊曾经主政甘肃,期间外公被外调,分管了一摊具体工作,好像跟征调粮食有关。据说外公为人行事认真至近乎严苛,绝对不容下属在他面前说“可能、大概、也许、差不多……”之类的词,你一就一,二就二,只需要做最肯定地陈述,否则就会被他斥责,甚至直接巴掌伺候……完全就是旧军阀里的做派。

家里有好些外公不同时期的照片,有一张肖像照极特别,小时候偶然看到竟然就被吓哭了……可见之威严!说一句对他老人家大不敬的话,把那张照片放大了贴在大门上当门神,没准儿就能吓唬住鬼!


那时候的外公家在五泉山山脚下……听老妈说,那是曾经巨富人家的一大片宅院,可惜子孙无能,把宅院渐渐就给分售了。约2/5售于了一位师长,余下的3/5即分售于了一位团长和外公。师长家在别处另开了门,因此就很少再走宅院正门了,但整个院子里却并没有增加隔墙,所以孩子们是可以满院子到处跑的。

靠正门有两间下房也是团长家的,租住给了他的一位远房亲戚。那亲戚是个女的,是名中学教师,一直单身,在那里住了很久。老妈说,直到兰州解放的那一天大家才知道,女教师原来是个地下党,一直担任着团长和中共之间的联络工作。

老妈说,到她记事时,还常能看到邓宝珊来家里跟外公谈事。她说,不一定是外公有多么重要,可能只是因为是身边的‘老人’,信得过而已。她还说,有时邓宝珊还会留下来吃饭……吃什么呢?——吃外婆作的“浆水面”,他比较好这口儿。(除了陕甘一带的人,别处的人怕真就吃不惯那个)(原创)走遍中国----甘肃--兰州--家史


老妈说,外公当年经常带大舅和她上五泉山,去找那里的道士们喝茶、下棋……国民党大势已去,明眼人都看得懂,但对是否南下,外公却一直举棋不定。于是,山上的道士就对他说:他们的气数尽了,从此可能会一路溃败下去……各地的军政机关都在南撤,往下越往南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吏就会越发聚集,很快他们的嫡系就都将无从安顿,何况你们这些地方官吏?不如就留下来吧,先观望一下,看时局如何变化,之后再做打算。大不了就回家去种地、或去做些小买卖嘛,还怕维持不了生计?无论如何,也总算还是在本乡本土上的嘛……

道士们的一番话,外公应该是听进去了的,又看到老领导的态度……于是,之后就成天不着家,开始到处躲藏。他得躲旧政府,因为说是某官阶以上的官员必须南撤,否则以统共论,可以当场处决;他还得躲新政府,因为不清楚对前朝官吏会怎么处置?


可随着兰州的解放,外公终就还是出来了……小姨说:你藏到哪都没有用,到处都有地下党……老妈说:就是租住团长家房子的那个女教师带人来找的外婆,并反复地跟外婆说,绝对不会为难外公,因为知道外公是邓宝珊的人,一直是同情共产党的,而且外公是文官,身上又没有血案,等等。

外公回家后不久,就有人拿着正式的‘委任状’上门来说,因为外公对旧政府的机关建制比较熟悉,所以需要他出来协助做一些部门接收的工作。小姨和老妈就都有说:你敢不去?——于是,外公就又变成了新政府的甘肃省省参议员。


可之后不久,外公就辞去了编制内的一切职务,说是为要避开反反复复的政审。但辞去公职并不意味着不再参与工作,只是身份变了,变成了“参政议政的无党派民主人士”。而工作性质,也从之前的搞具体工作变成了专门开会。——如此,一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中,老人家病世。(原创)走遍中国----甘肃--兰州--家史


应该说外公的运气不错,恰在“文革”前就走了。却就可怜了他的那一堆儿女们……外婆育过好些儿女,抚养成人的有三男二女,其中二舅早逝,不提。说说其他几位:

——大舅,“文革”起始,即以‘反革命’之名判刑劳改十年。至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才获平反。劳改前,他19岁就开始做某中学的校长;平反后,做高中语文老师直到退休。

——老妈,因为知道以自己的家境,在兰州待下去是不会有任何机会的。所以,16岁时,就和另外几个同命相连的女生,一起报考了一个什么‘铁路中专’。之后以半工半读的方式随校进疆,毕业后直接就在铁路部门参加工作。

老妈说:本以为进了疆就万事大吉了,不曾想也还是没好到哪去……之后无数次大大小小地外调或提干,还是就都卡在了‘政审’一关上。于是,就把个列车员干了十来年。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才在机修员的岗位上过渡了一下后,变成了后来某铁路子弟小学的老师。

所幸的是,老妈因此就躲过了六十年代初的那场大饥荒。因为火车上是必须要保证供应的,而且好吃的东西也几乎依旧是应有尽有,于是身为列车员的她自然就饿不着了。而当时正在上大学的老爸,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原创)走遍中国----甘肃--兰州--家史


——下来是小姨,小姨生来身体赢弱,而且又极胆小,胆小到甚至不怎么敢主动跟人说话。那时的小姨即将初中毕业,她说:之前完全没有任何征兆(应该是她不够敏感),突然有一天,早上一进校园,就看到了铺天盖地的大字报,其中就有批你大舅的(大舅是小姨那所中学的校长)……我心惊肉跳地走进教室,刚坐下,就有人突然冲进教室来,冲大家喊道:革命形势已经如此严峻了,你们难道还不觉悟吗,还是只想要坐在这里上课吗?云云……从此,学校就全面停课了。

不久,小姨就稀里糊涂地进了那家国企(前一篇说过的)……小时候,曾常会被小姨带到工作的车间去玩,那时候大概三、四岁的样子。至今都还记得当时车间里的情形,男人们在抽烟、打牌、聊天;女人们在打毛衣、聊天,而小姨,则会在工作台上铺一张报纸、盖一张报纸,就睡了……

小姨退休前是该企业的一名会计。她对财务工作的感受是:那天,他们给我开了退休的欢送会,之后走出办公室,我顿时就感觉整个人轻松了,感觉到从未有过的那么幸福……天哪!我以后再也不用和那些报表、和那些数据打交道了。


——最后说小舅,小舅不比大舅和老妈,他记事时家境已经不大好了。之后又该上学时没上成学,于是早早地参加了工作。好在那个时候的人都比较要求上进、也或者是因为求知欲谁也挡不住吧,所以之后的许多许多年,小舅几乎用了所有的工余时间,在坚持着各种地自学。这些在当年看来是全无用处的,但好多好多年后,却就大反转了……(原创)走遍中国----甘肃--兰州--家史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被老妈送到兰州来读中学……来到的两三天后,一天下午,外婆家来了两个客人。那是一对母女,母亲的年纪应该比外婆还要长些,女儿也已经过了中年。老人进门见到外婆后,说要给外婆施大礼,被外婆硬拦下了,说:现在不兴这个了……寒暄后落座,老人说明来意,那口才比外婆强的太多太多了!她说……

我是从静宁赶着来的……我的大儿子曾是旧军队里某某某师长的马弁(勤务兵),名叫某某某,他曾给家里去信说:师长家住的院子里另有一户官家是乡党,很得他们的关照……可是,兰州城破之后,儿子就再没了音讯,活不见人,死不见尸。

儿子是当兵的,部队要被调去打仗,这是他的本分,所以当年就也不好去找。后来解放了,天变了,就更是不敢找了。这些年,听说当年跑到国外去的人,就都能写信回来了,我这就才敢又试着打听……毕竟那是我的儿子啊,我心里头放不下。我已经年迈了,不知道还能活几天?已经过去了这么多年,也不敢多想了,只求有个明白人亲口对我说句明白话,最后见到我儿子是在什么时候,当时还活着没有?

我家的丫头是通过什么什么什么渠道,查访到您这里的。她之前来过,您也见过,您说的话她回去也都说给我听了。我听说孩子们找到的是您,激动的好几天都睡不成觉……因为当年儿子往家里去信,说起的就是你们了。当年我就说,有机会了要来兰州叩谢你们,却是一直也没个机会,那现在就不能不来了!我也怕孩子传您说的话给我漏掉了什么,所以就想来再亲耳听您给说一说……(原创)走遍中国----甘肃--兰州--家史


外婆说:之前你闺女来,拿了照片给我看,人没错了,就是他。咱们是一个县的,乡党嘛,记得的。那是个好孩子,人极勤快,手脚也麻利。他们一共有两个人,另一个是哪个哪个县的,师长外出时一般只带一个走,另一个就留在家里了。留他在家的时候,他就会跑到前院我们家里来玩。师长媳妇是原配,是从乡下接来的,人老实,一贯很少说话,就也不大会使唤人,所以他才能跑过来玩。

我家当时有个帮忙给拾掇家的,也是咱静宁人。她见了你家娃娃就总跟他说:我女儿长大了我就让他嫁给你……其实她女儿还小得很着哪。她倒是总爱使唤你家娃娃帮着去买东西,娃娃跑着就去了……

他们部队是在城破前的一个礼拜南去的……那段时间他们忙得很,里里外外地给搬东西。部队往哪边去他也不知道,不给告诉的,只知道是往南。再后面,我就不知道了……

你家娃娃从来没有打过仗,一直是跟在师长身边的。师长要是没事的话,他应该也没事的吧……当年有那么多部队去了台湾,也不知道后来都是些啥结果?你要好好地活着呀,好好地活着……说不上哪一天就有信来了哪。

之后,两个老人就相对着开始垂泪……


许久,老人突然问说:听说院子里还住过个团长,他后来怎么样了?

外婆说:那个人后来附了逆了……

在座的老妈立马制止道:可不敢这么说,人家那叫‘起义’!(原创)走遍中国----甘肃--兰州--家史


《圣经》:

(所罗门的箴言):舍弃正路的,必受严刑;恨恶责备的,必致死亡。

                                      ——《箴言15:10》


有责备才会有匡正,恨恶责备就是要弃绝正义,甘心从恶。人无知是一回事,弃义从恶是另一回事,刑罚将是其必然的报应,而且是必然的严刑,因为恶行是主动的。万没有恶行可以逃脱,时间不到而已,痛处不同而已。否则世间就绝不会有邪不压正之说了。(原创)走遍中国----甘肃--兰州--家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