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都市人的“精神私奔”

(2012-02-15 15:56:56)
标签:

杂谈

分类: 书评

■普沙岭

 

    宋慕新的《去丽江疗伤》挠到了患有严重都市病、理想病、爱情病的现代人的“痒痒处”。这本书与其说是一部“小说”,不如说是一个老新闻记者用双脚跑出的“系列深度报道”,是一篇篇记录丽江这个世外桃源,那些逃离城市归隐于此的人们的曲折故事。为了这个“选题”,作者在2010年的夏天,请了长假,背起行囊,阶段性地放弃对工作、家庭、世俗生活的诸多牵挂,将生命的自由放到了人生的第一位,开始了在丽江的蛰伏与探访。作者说,这是灵魂深处“吸氧换血”的过程。吸进去的是氧气,呼出来的,则是一组组关于“逃到”丽江并留下来的人们的故事。
    阅读这些故事,不时地背后流汗。书中人物遭遇到的苦闷、纷扰、困顿,虽有极致,但何尝没有你我之辈的影子?在一个急剧转型的时代,大家都被这种急剧撕扯出伤口,有被动的,也有自我的,却殊途同归,追求、信仰,都被快节奏的异化所裹挟,越发迷失了幸福的所在。但于大多数而言,只能在无尽的哀叹、抱怨中,趁着夜幕里的台灯,自我舔舐着伤口,却没有决绝疗救的勇气从这都市化现代化的游戏中静默而出。
    这种纠结,成就了今日丽江的位置。这个贴着“相遇”、“疗伤”标签的地方,以其特别的气场,让那些负伤的孩子们在这里找到自己的坐标;或令人作出决绝的选择,就此告别一种生活模式;或以其为创可贴,映照出自己的疼痛并暂时地将疼痛覆盖。与其说,丽江是一个适合邂逅、适合发生故事的地方,倒不如说,丽江是一个适合安放所有孤独灵魂的地方。
    当触摸着四方街的古朴、拉市海的澄澈、泸沽湖的柔软、玉龙雪山的纯净之时,当坐在幽静的束河小镇某个酒吧里发呆、尝试习得古老的东巴象形文字之时,会获得一种精神的释放,发呆的过程,便也是无限度接近内心的过程。但对于绝大多数到丽江的人来说,彻底告别过去的一切,就此将身心都交到此处,还属于奢望。
    我曾经很费解,为什么二三十岁的小青年,会成为投奔丽江的主力军,那么牵肠挂肚,那么纠结不已?直到后来读到《约翰·克利斯朵夫》里的一段话,才明了了真相。“大部分人在二三十岁上就死去了,因为过了这个年龄,他们只是自己的影子,此后的余生则是在模仿自己中度过,日复一日,更机械、更装腔作势地重复他们在有生之年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所爱所恨。”当精神面临“死去”威胁的时候,就会迸发一种挣脱的本能,试图努力卸下身上的包裹与结痂,而丽江的精神气质,似乎就在提供这样一个场域所在。
    丽江是都市病人的疗养院,是文艺青年的小天堂。而这种价值,显然已经溢出丽江这片土地。不管最终是彻底地“适应现实”,以自我的不断异化换来如鱼得水地收获物质保障,还是彻底跳脱“被时代”的不幸福轨道,免于精神困乏的僵局,丽江都以其包容的恬静与浪漫,营造了猛烈撞击的过程,这就是它的价值。在这面镜子的映照下,我们更容易知道自己的精神,哪些需要疗治、滋养。
    感谢作者宋慕新的努力,他让本属于私密甚至被视为小资的“丽江精神之旅”,被放置于读者诸公面前,具有了更为普遍的哲学价值。“回望丽江,越发觉得它像一个禅修的导师,指引着我们,在喧闹中找到寂静,在漂泊中重归家园”——“精神的私奔”,或许是更多人能够触摸丽江的方式。(作者为书评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一周好书榜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