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品(英国.爱丁堡)
都铎王朝(Tudor Dynasty)是英国人一直十分热衷的题材,
2009年是都铎王朝中的亨利八世登基500周年,所以近几年来又出现了一轮新的高潮,电视连续剧《都铎王朝》连播三季,有关这一时代的新书也络绎不绝。
都铎王朝是英国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重要历史时刻很多。伊丽莎白一世治下的“黄金时代”,英国从一个在政治和地理上都处于边缘的小国,变成了欧洲政治格局中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也是在这一时期,伊丽莎白的父亲亨利八世与罗马教廷决裂,国王取代教皇成为英格兰的宗教首领,英国从此成为政教合一的新教国家。
然而都铎王朝历史能够成为作家编剧们的宠儿,其主要原因还在于这是一段充满女性角色的历史,有胆识有野心的女人颇多。亨利八世先后娶了六个妻子,离婚官司打到了罗马,然后又把其中的两个送上了断头台。伊丽莎白一世终身未嫁,却非常懂得以女性魅力操纵大臣和外交。
大众对都铎王朝中人物的看法,也在随着时代变迁、价值观转移而不断变化。以亨利八世为例,在他最中意的一幅全身像中,他直视观众、做威武豪迈状,这是他希望流传后世的形象。当莎士比亚把亨利八世搬上舞台时,重点却是他的私生活而非他的光辉事迹。因为废天主教立新教,亨利八世还分别是这两派教会历史上的恶魔和英雄。到了20世纪,电影中的亨利八世成了一个肥胖暴食、庸俗残忍的昏君。到21世纪都铎王朝题材再现热潮时,亨利八世年轻时的英武又被重新提起,《都铎王朝》中的亨利,是一个英俊潇洒、身手敏捷的年轻王子,在美女堆里周旋着。
一个亨利就可以有多种诠释,都铎王朝中的其他重要角色,比如他的第二个妻子安·博林、两个女儿玛丽和伊丽莎白、苏格兰玛丽女王等等,也个个都有曲折的历史与复杂的性格,可以重新诠释的空间很大,难怪这段历史成了文学创作的金矿。
特蕾茜·波曼(Tracy Borman) 的新书《伊丽莎白身边的女人们》
(Elizabeth’s
Women)聚焦于亨利八世的小女儿伊丽莎白一世。这本书的重点不是历史,而是伊丽莎白的性格形成,全书大概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女王是如何练成的。”
当安·博林因叛国和通奸罪被送上断头台时,她女儿伊丽莎白还不到3岁,从王位继承人一下子变成了私生子。虽然无法完全理解这一剧变,伊丽莎白还是体会到了待遇上的变化。亨利八世的第五个妻子凯瑟琳·霍华德(Katherine
Howard)曾对她极为笼络,但自己却做了不到2年皇后就被砍了头。从小就在受宠和失宠的境遇间摇摆,让伊丽莎白练就了能屈能伸的性格和实用主义的作风,更不会意气用事。在成为女王之后,伊丽莎白没有像她姐姐玛丽那样急于给自己母亲平反,反而处处强调与父亲的血脉联系,巩固了政权基础。宫廷中的人情冷暖,命运的变幻无常,让伊丽莎白9岁时就决定终身不嫁,因为有太多事情告诉她女人一旦出嫁,命运就被捏在丈夫手中。这位“童贞女王”不是不爱男人,而是更怕失去权力。
《都铎王朝》第四季明年将会播出,《堂表之战》明年会出第三部,英国的都铎王朝热看来还会持续下去。(作者系学者、书评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