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蔡素芬:抒写历史与爱情的“盛宴”

(2010-07-10 22:27:41)
标签:

杂谈

分类: 人物专访

  16年前,蔡素芬曾在台湾出过一本小说《盐田儿女》,写的是台湾南部盐田村落的小人物,很快走红。这位被认为与严歌苓、虹影写作风格有些相似的女作家,是地地道道的台湾本省人,如今出了本讲述“台湾历史与爱情”的小说《烛光盛宴》,告诉读者中国台湾地区60年的历史变迁、历史变动与个人命运的纠葛……


谈创作:以爱情包装历史是作家需面对的主题


  华商报:16年后出书却选择了两岸故事,有人说《烛光盛宴》是企图 “以爱情来包装历史”,你认为呢?
    蔡素芬:我并不否认,但我想这是我们这个时代作家需要去面对的主题。小说一方面在两岸分离的历史背景下,讲了国民党政府迁移台湾的军眷如何在台湾度过后半生,如何与台湾人融合,这些是从众多迁台的人们中抽样而来的内容。另一方面,也在讲爱情观,谈眷村第一代女性与现在的台湾女孩两代女性的比较。希望大家不要先入为主,把它当报告文学来读,它从故事的铺排,描写方面,都是有小说的乐趣。
    华商报:小说中女主角白泊珍从大陆到台湾,居住在眷村,和本省女孩菊子有了友谊,随后两人共同保守一个秘密。这些故事的原型和你的生活环境有很大关系吗?
    蔡素芬:我虽然是台湾本省人,但很多朋友是外省人,所以采访过很多眷村的老人家,从他们那里取材。台湾被日本占据50年,战后留下来的房子,国民党就安排军职人员住下,这里就成了眷村。小时候,本省小孩和外省小孩在一个学区里上学,但放学后,外省小孩就回到眷村里生活,和眷村之外的人很少接触。他们家长的职业要么是军人,要么是教师,反正是“公家”的人,而我们家长职业就不同,种地的、做生意的,那时候我们觉得他们小孩玩的东西都要比我多。
    华商报:在那个时期,你们本省人看他们是怎样的?特殊?神秘?
    蔡素芬:是比较特殊的族群,他们好像占有某种社会优势,食物有配给,军眷的待遇,很多眷村人说,早期眷村生活辛苦,但对照之下,其实当时本省人生活更辛苦,那一段物质不是很丰富的时期,眷村里有军方配给,但本省人只能靠自己。所以外省人好像是正统,因为在政治上占优势,长久下来就有优越感,只是他们自己不觉得而已。


谈眷村:里面有两种小孩,念书和混帮派


   华商报:我们看到早期的台湾电视剧,总会描写到当时眷村里退役的军人父亲,没有工作,脾气暴躁。但眷村又是一个出人才的地方,这是为什么?
    蔡素芬:眷村里的人心里都有一种流离的感觉,从大陆到台湾,他们感觉离开了家,没有了家,所以他们对下一代的教育非常看重,希望眷村的下一代好好念书。因为他们不像有些台湾人有一点农地,有一点家业,他们希望有足够的实力,在社会上争取地位,眷村的孩子表现很优秀,力争上游。
    华商报:从杨德昌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到最近台湾黑帮影片钮承泽导演的《艋舺》突破2亿新台币,台湾黑帮的故事永远与眷村的孩子分不开,您有这样的感受吗?
    蔡素芬:眷村有两种小孩,一种是念书,另一种是混帮派(呵呵)每个地方都有这样的孩子。那时候本省人的孩子还比较乖,而且本省人孩子多是农家,要帮忙家里,不太有时间打架,像台湾现在很多帮派都是有眷村背景。帮派文化听说也是那时带到台湾来的。以前台湾只是有流氓,就是一个两个很坏的那种,但不会这样有组织化的。
    华商报:听说您虽然是本省人,但嫁个了外省人,这样的联姻在当时是普遍的吗?之前有一段时间台湾做眷村记忆的活动,如今的眷村是什么样子?
    蔡素芬:那时候是有的,很多军人离开大陆和家人没有机会见面,就会娶本省人,本省人的父母开始不希望自己的子女嫁给外省人,因为语言不同,一边讲闽南语,一边讲四川话或者湖南话,而且当时外省人刚来的时候一无所有。后来住在一起,接触多了,就好一些。
    很多人做一些影像和图片的记录来回忆眷村。眷村拆掉之后,大家还可以住到政府建立的大楼里,也会有津贴。现在的眷村和过去的感觉不一样了,不再被称为眷村。


谈融合:多元让台湾的文化更丰富


  华商报:外省人的到来,对像你这样的本省人的冲击是好是坏?
    蔡素芬:就好像从两个世界变成一个世界,这就是眷村与本土文化的交集。外省人总是觉得要回大陆,当日子越过越久,发现可能没有那一天后,他们同舟共济一般自动把族群分出来。
    多元让台湾的文化更丰富,我个人认为没什么不好。好比饮食,牛肉面、江浙菜,都是外省人带来的饮食文化;早期很多公职人员知识非常丰富,文化水平也很高,为台湾提升了不少文化上的多元性。用现代的观念来看,越是多元,社会越丰富,学习会越快。
    华商报:在台湾的综艺节目里,总会用一个词“台”,以前似乎是贬义的,但现在好像变成了一种流行,这是否反映出台湾本省人的一种文化自信?
    蔡素芬:娱乐节目里说某人很“台”,好像意思就是说某人很土,其实我挺反对这样,通过一种文化上的优越感去评断另一种文化。
    过去的外省人带着一种优越感,但现在的年轻人之中却没有了。现在“台”反而让很多年轻人喜欢,他们穿个短裤、拖鞋,还会说:“我的台客装,很棒吧”。也说明台湾本省人有自信了。
谈争议:用唯美的角度抒写情欲
  华商报:这本书里,关于情欲的描写是被议论最多的,它是必须存在的吗?
    蔡素芬:书中的记录者“我”,被外省老太太白泊珍请求记录一段故事。而让“我”记录下去的动力,是与老太太的儿子相爱。因为“我”与情人的爱,让抒写有了热情。
    情欲书写在上世纪90年代的台湾曾经沸沸扬扬,但我的阅读经验里并不见得认同某些情欲抒写,我会以较唯美的角度抒写。《烛光盛宴》需要强调情欲的部分去突显不伦之恋的爱与痛,这场情欲是浪漫而哀伤的,我也只是点到为止。
    华商报:我们看到你书里的女性总是充满了光芒,但男性就充满缺点。
    蔡素芬:(呵呵)我蛮颂扬女性,现在女性要不要结婚,要不要生小孩,会有主见,但过去的女性不行,两代人处理感情有一种改变,很难说是不是进步,但女性的自主权确实高了,虽然这样的女性也许会更辛苦。
    华商报:与你类似的华人作家,尤其是严歌苓、虹影等,你们之间有哪些差异?
    蔡素芬:我们生长的环境不同,教育浸染也不同,关注的事情自然不同,当然文学共通的语言是人性,不管是用什么感情什么观点去抒写人性,还有一个表现法的差异存在。作者个人不断做自我挑战,差异的部分就由观赏者去判断了。本报记者 刘慧


人物春秋
  蔡素芬,台湾著名畅销书作家,因善于以女性观点诠释大时代故事享誉台湾。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盐田儿女》、《橄榄树》、《姐妹书》,短篇小说集《台北车站》等。蔡素芬充分展现抒写魅力,开启了阅读台湾小说的新视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