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提高红利上缴对国企是种倒逼机制           

(2013-11-24 16:49:52)
标签:

提高红利上缴对国企是

国有企业在倒逼机制

财经

分类: 国企改革

          提高红利上缴对国企是种倒逼机制制                                                   

                         ----- 析三中全会规划国企改革蓝图之二

                               

     于11月22日上午,我作客中新网《新闻大家谈》,为广大网友解答上述一系列热点问题。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以超过千字的篇幅,为新一轮国企改革定下基调。强调国有企业属全民所有,其中“提高国企上缴公共财政比例,2020年提到30%,更多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准确界定不同国企功能”等表述被舆论高度关注。改革已进入攻坚区、深水区,也必然会触动现有的利益格局。如何平衡各方利益,统筹推进改革?企业上缴红利如何用于改善民生?民间资本能否真正进入垄断领域参与竞争?非公有制经济主体财产权如何保护?我一一解析三中全会规划国企改革蓝图,认为提高国企上缴公共财政比例,2020年提到30%,更多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但是很多国企将面临着很大压力,包括生存压力,部分国企将会在多重压力下亏损乃至消失。现刊登-析三中全会规划国企改革蓝图之二------提高红利上缴对国企发展是种倒逼机制。    

 

 

    主持人说:其实您刚也谈到了,有一些企业因为性质不同可能是上浮或者下降,为什么提高国企红利上缴比例,将会对国企发展今后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2013-11-22 10:17)

 说:大家都关注这个问题,国企红利从2003年之前不缴的,到了2007年日子好过了,以后提出了上缴红利,这是逐步上升的趋势,到了2010年是个重要转折点,因为2010年之前,红利又返回来到2010年以后直接上缴国库了

现在上缴30%幅度是比较大的,企业财政核算和国家的财政预算相结合有利于国家财政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意义很大的。将会对国有企业自身的发展会带来很大变化

一个是上缴红利是按照比例分类上缴。分类上缴,对于公益性的国企可能就上缴少,甚至不上缴都是可以的,像国家、粮食储备,还有公共交通,本身就是为公众服务的上缴比较大的就是竞争性行业,下一步10%到30%按照平均15%算,每上缴两个百分点,幅度很大的。显然,这是一种倒逼机制,国有企业必须要转型升级,提高利润,如果调整不过来,它就要被迫退出竞争,这是个必然趋势。国有企业在倒逼机制下发展有种危机感,自然有利于加快了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步伐 (2013-11-22 10:20)

    主持人说:目前根据行业性质的不同,我们上缴幅度如果增加2%,压力非常大,整体上缴红利进一步提高之后,不同行业央企会如何调整? (2013-11-22 10:20)

李锦说:这个问题大家非常关注,国有企业利润,现在分成四类,将来还是要细分的。现在不交的公益国企中储粮、中储煤,交5%有军工企事业与院校交10%的是多数,还有16个央企是交15%,只有一家烟草是20%其实按功能划分已经体现出来了,以后要以这个划分为基础

下一步应该分成四到五类公益性的国企应该交,或者一部分少缴,像公共交通,城市的水、热、电、汽供应,交通、地铁与医疗,属于完全公益性企业的,可以不缴或少缴。一些担负特殊功能的垄断性的行业,缴的幅度要上升,中石油、中石化、国电,这些行业它是既有社会职能,也有经济职能,这块利润上升幅度不小。再完全盈利性、非垄断性市场竞争性的大量是生产民用生活产品的这部分上升幅度比较大。当然,中间有一些混杂在一起,比如中石油有石油勘探和石油开采,肯定要上缴的少,这是担负特殊功能的石油的管道、运输和销售,可以走向市场,不同的产业链条存在不同的功能,下一步要调整,要细分。什么时间调整和细分?这个时间不会太长,我想应该在2014年下一个年度就会体现出来

每年提高2%幅度确实不小,因为国有企业本身还要发展,还要承担社会主义国家提供物质基础的任务。上缴税收主要要靠他们,上缴税收国有企业是大头,一下子缴太快了,不行。要在试点基础上逐步推行、逐步增加,这一个发展的过程。总体方向是这样,国企在分类基础上把预算和国家的财政预算基本在一起,这个是预算制度的改革,体现来自于民、出自于民的原则符合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特征。 (2013-11-22 10:2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