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民俗的文化意义
(2010-02-11 12:41:16)
标签:
宗教春节文化春节民俗文化意义孔夫子中国杂谈 |
分类: 文化评论 |
春节民俗的文化意义(上)
李锦
中国人为什么都要过年,因为春节是中国人的生活方式。
从外地回来,来不及休息,便匆匆准备回家过年,因为老父亲在;老父亲一遍遍叮咛,家里什么也不缺,空手人回来便行了,可是女儿一定要带上爷爷没有吃过的海参、鲍鱼与燕窝;时间安排太紧,路上积雪末化,可是一定要在除夕天黑前赶到家,因为祖辈与我的母亲久眠在黄沙河北的那片土地上,要在年前为先辈们送压岁钱;尽管我一辈是奉行“穿什么都行”的道理,可是妻子还是与我到商场买上新棉鞋,冬天已经过去,已失去御寒的意义,但想起过新年穿新衣的童年,还是穿上了,我给妻子买上新款的大衣。
春节,对中国人来说,谁也难以脱俗.我亦如此.春节是汉族的第一大节,也是中国39个民族共同的节日。在这风雪来临\天气降温的虎年春节,数亿人在铁道线上奔走着,赶回自己的家。忘却了单位里的烦恼,忘却了疲劳,忘记了一切,心里只有四个字:回家过年,过年回家。
春节,有一种神奇的力量,拉动民族大迁移,这使人想起,为什么要过年,怎样过年的话题。年是什么?最初的概念“年”是与农作物生长的周期性和人类生产劳动的周期性相关联的,庄稼获得好收成,百姓们不免要庆祝一番,久而久之,就成了一个节日。所以年是收获的象征,所谓“五谷熟曰年”。春节文化走过了数千年的历程,直到宋元明清多种文化思想的碰撞、交流和融合、才达到成熟和完善,构成了中国春节文化的完整结构体系。春节随着历史向前走,1985年春节,我在乡镇企业的发源地胶东牟平看见身着西装的农民方队在大街上游行,“农民万岁”的列车模型驶进县城……西装、汽车、军号,都是西方传进来的,而游行也是西方的生活方式,也已融入中国农民的春节生活中来了。
文化是春节的“魂”。春节文化的核心意义是庆祝宇宙和万物生命诞生、追求人类共同的目标,就是共享美好新生活。春节,实际上是中国人自己创造的一个节日,一种文化。这是一种来自自然生活的文化,后来赋予社会生活的内容。我一向认为中国有两种学问。一种是经过统治者认可的官府学问,例如孔夫子的儒家学说,包括从欧洲来的种种主;,一种是老百姓创造并为老百姓所享有的民众学问,我们则称之为民间的学问。而后一种学问,与官府认可的学问也常常是相通的。春节完全是来自百姓并为百姓享用的文化。中国官方一直是尊重这种文化的,只有短暂文化革命的移风易俗,破坏了这种文化。以至1979年春节前《人民日报》发表文章责问“为什么春节不放假”,才使很多省陆续发出春节放假的文件,使得春节文化“死灰复燃”起来。这篇文章恰恰发生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十多天。
父母给我们血肉之躯,那是人类数千年繁衍生息的遗传,而人类数千年繁衍遗传的文化则是我们精神生命的来源,春节便是这种精神遗传的重要象征。我们从小便生活在这种精神氛围里,在这种氛围里生存与接受洗礼。春节体现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精神。春节本身来自于农耕社会,来自于对自然规律的认可与尊崇,从夏历纪年的开端,出自阴阳和谐的哲学概念运用,祭神、拜祖、拜年是人神关系、人伦关系的重新确证,即对于人类作为一种文化存在的确证。春节也是一切开端的象征,春节的日常行为都具有象征性、仪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