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听蝉 (4)
标签:
文化 |
分类: 李锦散文 |
济南听蝉 (4)
(续上)
中国文化人一向把蝉视为品行高洁的象征。《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由于蝉栖于高枝之上,餐风露宿,吸取树汁外,不食人间烟火,则其所喻之人品,自属于清高一型。早在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留下了蝉的芳名。晋·郭璞有《蝉赞》云:“虫之清洁,可贵惟蝉,潜蜕弃秽,饮露恒鲜。”是说蝉有出污秽而不染,吸晨露而洁净的天性。蝉高枝独处,鸣声悠远,宿不居巢,惟露是餐,又显示了它“清高”、“廉洁”的特性。古人常将它喻作高尚人格的化身。曹植说蝉“实淡泊而寡欲兮,独始乐而长吟;声激激而弥厉兮,似贞士之介心。高枝而仰首兮,漱朝露之清流”。对蝉的评价作出总结的莫过于晋人陆云,他专门写了一篇《寒蝉赋》,对蝉可谓赞美有加:“含气饮露,则其清也;黍稷不食,则其廉也;处不巢居,则其俭也;应候有节,则其信也。”能集“清、廉、俭、信”四字于一身,无疑是道德崇高之人。因而文中引伸道:“君子则其操,可以事君,可以立身,岂非至德之虫哉!”把蝉看作君子立朝处世之榜样的“至德之虫”,看来,在对昆虫界评价之高莫过于蝉的。
幸好,从大观园搬到南郊时,我们便开始栽树了,在两个宿舍之间的路上栽了两排杨树。树长了20多年,也成了一片林子,蝉在家后面又叫了起来,一直叫到我的窗户外面。
前些天,一场暴雨后,不少树被大风刮倒了。承租我们房子的黄桷树酒店为方便停车,乘机把店前的树砍了两棵,都是半夜砍的。这场雨后,又有一棵树被刮斜了,他们又要动手了。南院的老刘打电话给我,我勃然怒起,蹬蹬地从办公室跑到饭店门口,老刘、老谢等70岁的老记者也在里头,有20多人相持。群众喊“不能砍树!”砍树的人说,“我们赔钱”,老刘说“谁要你们的钱,我们要树”,老板说“我们有钱”。我看不下去,随口一声“我们要的是树!你们在这里几天呀,我们在一辈子住在这里呀!”说完便走。老板看领导讲了,有点慌,追上来道歉,我说一声,“这树是我们亲手栽的呀!”他们不讲话了。
我想起了树,想起蝉的命运。树之不存,蝉将附焉?这蝉的命运一直在遇到强敌的干扰。戴叔伦《画蝉》诗:“饮露身何洁,吟风韵更长,斜阳千万树,无处避螳螂。” 可算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成语的再现。从地下爬到地上,同伴有的被捉走,被其他鸟兽为敌,当然也有人;有的爬上树梢,等待第二天的太阳。谁知下面又有人举起了捕蝉的袋子。 于是劫后余生的蝉们终于“知了”,知道自己命运的悲惨。自然界螳螂不少,人间何曾少了这螳螂。蝉离不开绿树,蝉需要绿色。小小鸣蝉如此,更何况生活在大自然里的人类呢?
(未完待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