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只立千古国博红楼梦文化展曹雪芹证据 |
分类: 品文化,读历史 |
《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峰,代表了中国古代小说艺术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它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是十八世纪中国社会生活的一部百科全书,至今仍值得人们从众多角度去品味和研究。二百多年来,对于《红楼梦》文化的研究成果浩如烟海,衍生出的文化产品和著述更是蔚为大观,令世人称奇。然而遗憾的是,主流公认的《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在历史上留下的遗迹少之又少,不但不见于官修正史,亦不见于曹氏宗谱,红学研究者对曹氏的身世多为推论猜测,缺少直接证据。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从故纸堆和民间突然涌现了几件与曹氏有关的直接证据,包括一本画册、一处题壁诗、一部手工艺著作残卷、一对书箱和一块墓碑。这些证据分别由不同收藏单位视如珍宝,长期难见天日,这次红楼特展国博以国家大馆的实力,首次集中展出了这几件与曹雪芹有关的证物,供研究爱好者相互参照,堪称难能可贵。按理说,这么多的物证,应该能确定曹雪芹的身世为人了吧,可惜没有!因为这些物证在被发现以后并未能够一棰定音,反而引发了更大的争议和质疑,许多质疑甚至是致命性的,从而使这些证物最多仅能称为疑证。
几大证物中,最不可靠的大概是曹雪芹墓碑了。墓碑发现于北京通州张家湾一带,这里当年为曹家故地。这块不规则形状的石头上歪歪斜斜地刻着 “曹公諱霑墓”5个字,左下角还刻有“壬午”二字,似乎与曹雪芹卒年的壬午说相对应。但是也恰因这一点,被一些学者指为拙劣造假的铁证,古人墓碑的纪年一般用年号而从不单用干支,因为干支是60年一循环的,只有干支根本无法确定是哪一年。作伪者想用“壬午”来表示1762这一年份,但因严重缺乏常识而贻笑大方。也许是感觉没底,国博特展中也只是展出了拓片的照片,勉强算是多了一份疑证。
《红楼梦》自问世以来,作者是谁向来成谜。近百年前新红学将著作权判归曹雪芹以后,相关研究汗牛充栋,但是真正过硬毫无争议的直接证据却连一件也没有。特展中的几件疑证,争议极大,作伪或误断的几率更高。若执意认为真物,并据此基础上继续建构学术大厦,固可示人以繁荣于一时,但在未来真相到来之日,终将化为一堆文化废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