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邪不压正》:习惯于屋顶上行走的姜文

(2018-07-17 09:14:26)
标签:

邪不压正

姜文

屋顶

玉昆

娱乐

分类: 聊闲天,侃大片
   《邪不压正》:习惯于屋顶上行走的姜文
                                                    《邪不压正》:习惯于屋顶上行走的姜文

        《邪不压正》是姜文电影民国三部曲的最后一部,讲述了一个比较传统的侠义复仇的故事,只不过姜文在这个故事的外面包装了一些国仇家恨、传奇轶事、声色风月,并且用一种姜氏惯有的雄性荷尔蒙与魔幻梦靥相混杂的诗意表达给呈现了出来。
       姜文的这种独特风格,决定了他的电影第一位的、给人印象最深的永远不是故事,而是讲故事的方式,在他执导的为数不多的几部电影作品中,就常常充满了出人意料的视角。《阳光灿烂的日子》是从青春的视角回忆特殊的文革年代,《鬼子来了》是从一个毫无国民观念的乡土农民的视角看待一场民族战争,《太阳照常升起》是从性的压抑与冲动来表现动荡岁月中的知识分子,《让子弹飞》是以一个强盗的视角看待革命的发生,《一步之遥》则讲述了一个骗子在名利场的冒险史,一直到最近的这部《邪不压正》里,江湖儿女的快意恩仇和战争前夕的乱世疯狂又交织了在一起。当然,和历史上的一些艺术鬼才类似,姜文的电影时常会给人以惊喜和意料不到的思考,不时闪现出另类感悟和黑色幽默的光芒。然而,实际上他想展示和诉诸于观众的与其说是某个完整的故事、或是事物唯一不变的本质、亦或是时代的真相,毋宁说是某种时而朦胧,时而又真切到可以触摸的温度、色彩和质感。
      作为一位有诗人气质的电影艺术家,姜文长于这种对时代和生活极具诗意的、敏锐的、个性化的感悟和触摸。当这种感悟与特定叙事的结合,正好触碰到时代深处的脉搏,并且与受众心灵中的某些情愫碰撞出火花,姜文的影片就会达到最佳的效果,这是我们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鬼子来了》、《让子弹飞》等影片中看到的。然而也有些时候,导演个人的感悟可能过于偏执,或者过于芜杂,甚至本来就有些虚无缥缈,这个时候,尽管作品仍然充满了魔幻诗意的外在风格,但是观众却只能感到不知所云和解读困难。《太阳照常升起》、《一步之遥》就是这类作品,不幸的是最新的这部《邪不压正》大概也是这种情况,虽然程度上可能要轻一些。
       影片试图在江湖仇杀故事中附加一些民国历史信息和脉络的企图是明显的,比如周韵饰演的巧红明显是以民国年间刺杀孙传芳的侠女施剑翘为原型,协和医院里供奉的宝物——一颗被误摘的肾脏则来自梁启超的故事,辛亥耆宿、美国间谍同时又与阎锡山、白崇禧有来往的蓝青峰,卖身投敌、自认是朱元璋后裔的朱潜龙等人的身上也有民国时一些军阀政客人物的影子。这些凌乱的信息杂糅在一起,本来是为了让一个简单的江湖故事更具传奇性和历史的厚度,但是影片最后在高潮处的处理太过草率,不但让主人公复仇的难度和惊险性大为降低,也让几条原本可能交织出更大高潮的暗线无疾而终,白白浪费了前面的铺陈。
      当然,影片仍然带有姜文电影所惯有的迷人气质。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片中主人公李天然在北平城屋顶上来回行走的场景。这种屋顶上的行走,我们在《阳光灿烂的日子》、《太阳照常升起》等影片中都早有领略。显然,这是姜文喜爱的一种镜头语言,你可以把它理解为一种艺术上的天马行空,或者为了营造一种特殊的人物气质,或者认为是暗含了某种文化上的隐喻,或者是为了便于展现某种历史的风貌(比如老北京特有的壮美天际线)……总之,这种屋顶行走的意象是属于姜文电影的,你可以不理解,可以不喜欢,但是你无法不受到强烈的冲击,无法不承认这就是也只能是姜文的电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