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盘点最令人难忘的情书电影
正在热映的电影《不二情书》中,远隔重洋的男女主人公因相互通信而逐渐产生好感,终于在现实中走到一起。这部号称《北京遇上西雅图》续集的电影,其实完全是一个全新的故事,但是其讲述华人全球大移民背景下的爱情主题却是一脉相承,文化乡愁更浓,涉及海外购房热、留学低龄化、空巢老人以房养老等时尚话题更多,而情书作为推进情节和反映人物性格的重要工具,被巧妙而独到的电影语言所表达展现,较好地体现了情书爱情所特有的浪漫唯美,
因此很有希望将成为迄今中国影史上最成功的一部情书电影。
其实在此之前,无论中外都有不少情书电影的力作,有些甚至堪称经典。

说到情书电影的经典,《不二情书》的故事与一本叫做《查令十字街84号》的小说有着密切的关系。其实这是一部美国电影的名字,故事讲的是一位酷爱英国文学的美国女作家与位于伦敦查令十字街84号的一家旧书店老板通信20年的柏拉图式的文学之恋。1950年代初,纽约的海伦偶然发现了一则英国旧书店的广告,里面有许多她在纽约找不到的英国文学的旧版书,于是她写信给书店的老板弗兰克求购并很快得到了回复。从此,他们以购书的名义开始了书信往来。慢慢地,信中的内容也从单纯的图书买卖,添加了许多个人情趣与生活的内容,他们在信中讨论文学,评点被岁月掩埋的作家和他们的遗珠之作,分享各自在生活中的喜悦、忧虑和困窘。海伦性格直率,文笔幽默而充满机锋,而弗兰克则是位典型的英国绅士,在温文礼貌、谨慎客气的文字中,却掩不住一丝加速的心跳。战后英国经济困难,就连吃肉都是奢侈的享受,而海伦在美国也只是一个不入流的编剧,收入拮据,就这样两人一直通信,但却始终未曾谋面,也许更重要的是两个人心里都更为享受这种笔下通信所带来的特有的精神愉悦。终于,海伦下定决心要到伦敦去见弗兰克,这时已经距离他们开始通信有20年的时间,然而就在这时,弗兰克去世了,书店也接着倒闭,从此知音不在,锦书难觅,留给海伦的是无尽的对文学之梦和美好情感的回忆。
这段隐晦、微妙又有些淡淡苦涩的情书故事,充分反映了情书之爱的若干显著的特征:它跨越地域空间的限制,让远隔万里的情人也能分享彼此的情感;它又有着较高的文学性,由于不能像情人见面那样把情话说个没完,把人看个没够,于是就只能在相对凝炼的文字中,让情感有一份寄托,而笔下未尽之意则需要由对方用各种情绪和想象去填满,也就是古人常说的“相思之苦”吧。海伦和弗兰克的故事让我想起了李之仪的那首著名的《卜算子》: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美国犹太作家海伦·汉芙根据自传体小说写成剧本,1986年被拍成电影上映大受欢迎,弗兰克的扮演者是英国著名影星安东尼·霍普金斯。他在不动声色的表演中,将弗兰克在绅士的矜持克制下的那份心动演绎得格外令人陶醉。
《不二情书》中男女主人公的通信是由于分别向伦敦查令十字街84号寄出一封充满怨气的发泄文字却意外收到回信而开始的,这种收到意外回信的情节在1995年日本经典爱情电影《情书》中就出现过。改编自同名小说,由岩井俊二自编自导的的这部纯爱电影,讲述登山爱好者藤井树在一次山难中去世三年之后,未婚妻在相册中发现其少年时的家乡住址,于是将一封充满哀思的情书寄出,本以为寄往天国逝者的最后致意,却出人意料地收到了署名“藤井树”的回信,由此一段深埋多年的纯真单恋逐渐浮出,此一钟情却缘自彼一相思,真相大白后的前尘往事与后世爱恋之间相互交织缠绕出一段凄美的深情。影片没有刻意制造的戏剧冲突,也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壮举,就是普通的少年情怀,就是普通人对于逝者的追思怀念,在淡淡的叙事中,让人深深地感动。“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有美一人,伤如之何?寤寐无为,辗转伏枕。”

这种意外来信的情节在2003年的《韩国情书》(又名《去往火星的男人》)中被发挥到了极致。由金正权编导,金喜善主演的这部影片讲述了一段童话般纯洁的爱情。在韩国一个偏僻的乡村,有一对青梅竹马的小伙伴。从小失去母亲的女孩在父亲去世后记住了他留下的一段话:他只是去火星出差。于是每当想念父亲她就写信寄往火星。男孩从邮递员那里知道这件事情后,为了安慰女孩不让她失望,开始每天冒充女孩的父亲给她写回信。多年以后,男孩做起了村里的邮递员,仍坚持每天给女孩写信,虽然女孩早已离开农村去了汉城。十七年后,小村因修大坝面临拆迁,女孩回到村里处理房产。早已长大成人的男孩和女孩又重逢了,男孩将当年女孩遗落到河里的父亲留给她的最心爱的礼物——一颗小水晶球还给了女孩。女孩感激男孩的心意,但是一个都市的女白领,怎么可能和一个农村的邮递员走到一起呢?更何况后来她在繁华大都市里认识了高富帅的男友,为了让男孩死心,她当着他的面将那个代表了乡村记忆的水晶球再次抛进了河里……城市的生活变化无常,高富帅并不能保证让人获得真正的幸福,这时女孩猛然醒悟最可宝贵的财富原来一直就在自己的身边。于是她又一次回到了家乡,去寻找自己的真爱,然而这时她才知道,男孩为了打捞那颗水晶球发生意外,已经离开了人世,去往了女孩的父亲所在的星球……这部被称为“韩国电影史上最美的影片”,描绘了工业化和都市化冲击下,在韩国乡村社会依然保留的质朴人情和至死不渝的爱情观。正所谓: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
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情书只见其字,不见其人,但另一方面却是见信如见人,正如《不二情书》的台词中所说“信是千里之外的眼睛”。影片当中,男女主人公的通信甚至一直未属真名,以至双方根据各自的想像互以“教授”和“小虾”相称,这种匿名状态其实和网络时代的网聊有某种共同之处,它在情书的浪漫之中增添了更多的不确定性和虚拟性。1998年出品的美国电影《电子情书》就是这种网络时代的情书电影的代表之作。乔·福克斯(汤姆·汉克斯饰)和凯瑟琳·凯莉(梅格·瑞安饰),同在纽约西区经营书店生意,但他们一个开的是业界巨无霸式的大型连锁书店,一个却只是专卖儿童读物的家传小店。就这样在现实中他们是大鱼吃小鱼的商业对手,而在虚拟网络上却是无话不谈,趣味相投的知音笔友。现实中的竞争,让福克斯的强大无情吞没了凯瑟琳从母亲那一代继承下来的小店,也让两人成了水火不容的仇敌。然而意外获知网上知音的身份,却让乔被凯瑟琳所深深吸引。他必须向对方表露真实身份又要化解她的仇恨,影片情节就在这样的矛盾当中展开。影片反映了大型现代连锁商业帝国对传统个性小店的碾压,也委婉地表达了在激烈竞争的商业社会中,保住一份真情和人情的可贵。这正是:“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作为一种爱情的表达方式,含蓄隽永和画面感强的中文似乎特别适合用来写情书之爱,即便是网络时代,象《第一次亲密接触》这样的作品也是不可多得的杰作。然而,同名的改编电影却拍得相当失败,看来在运用电影语言表达文字意境方面,还是有相当难度的。在这方面,徐静蕾根据奥地利作家的原著改编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要好得多,但因为时代的背景太过沉重,特别是男主人公的冷酷无情,让这部电影笼罩了过度的人性黑暗,也让女主人公的单恋虽令人同情却显得有些荒诞。十年之后,徐静蕾携《有一个地方只有我们知道》卷土重来,试图打造一个比较纯粹的情书电影,影片在古典气息浓郁的中欧城市布拉格拍摄,又汇聚了一批人气俊男靓女,试图让电影既有浪漫怀旧,也能有时代感。应该说电影拍得还算好看,但是因为一些细节和表演节奏的问题,还是没能达到让人刻骨铭心的程度。如果从表演上来说,赖声川的《暗恋·桃花源》几乎是无可挑剔的,这部舞台剧一样的电影将一段因战乱而隔绝的恋人情书故事展现得极其感人。但是,因为相关的故事只是电影中一半的内容,因此,虽然极其出色,但是只能算是半部情书电影。

情书的历史几乎与人类文明的历史一样悠久,“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有美一人,伤如之何?寤寐无为,涕泗滂沱”,“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大量优美、动人的文字表达,让爱情千百年来为人们世世代代所向往。在手机等通讯手段高度发达的今天,“云中谁寄锦书来”的期待早已被随时随地的通过符号、图片、音视频等海量信息传递所取代,然而真情的表达和接收却反倒成了更大的难题。更或者,在一个各种情绪最容易表达、最容易传递的时代,人们忽然发现真情却成了一种极度稀薄的存在。这也是查令十字街84号的故事会打动那么多人,而用电影表达的情书之美、情书之爱也依然大受欢迎的原因吧。正所谓:“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您可能感兴趣的其他博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