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album.rbc.cn/p500/20130217/f870b2f7-6069-4294-b9b8-fb3ab8da19d1.jpeg
爱情是可以信仰的吗?
今年的情人节遇上了春节长假,因此电影贺岁档期中爱情片比较多,其中有两部质量较高的作品,一部是周星驰五年来复出导演的《西游降魔篇》,还有一部林志玲、黄渤主演,翻拍自20年前日本电视剧的《101次求婚》。
http://album.rbc.cn/p500/20130217/d8c923a7-7210-4e49-8ab8-886ad7e13229.jpeg
《西游》的人物和故事虽然是脱胎于《西游记》小说中的部分情节,但是改编很大,基本上可以算是重新创作的一部《西游记》前传,讲的是唐僧取经前收伏三位妖魔徒弟的故事。玄奘从小说里的和尚变成了一个捉妖师(电影里对巫婆神汉的一种现代职业称呼),他没有什么法力,但是内心特别虔诚,相信人性本善,捉妖的方法就是反复念诵一本《儿歌三百首》来唤醒妖心中的善良本性。当然没有一次是成功的,多亏有舒琪扮演的女捉妖师的大力帮助,才能化险为夷。舒琪之所以要帮助玄奘,是因为一见钟情,而玄奘虽然对她也有好感,但是一直死不承认,因为他觉得自己追求的是普渡众生的大爱。直到最后,舒琪为了保护他被妖王孙悟空打死,他才悟到:原来人心里的这份小爱和普渡众生的大爱之间并不矛盾。经过这次感情的波折和顿悟,他才率领收伏的三位妖魔徒弟一起走上西天取经之路。
http://album.rbc.cn/p500/20130217/41d369ac-96ee-413b-9640-c09393e43e93.jpeg
《101次求婚》翻拍自20年前一部经典日本连续剧,讲述的是一个年届四十、奇貌不扬又收入平平的单身汉,在相亲屡战屡败一百次后,终于获得精英美女青睐的故事。这部剧一反以往爱情故事的惯例,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赖蛤蟆吃到天鹅肉的成功案例。除了打破爱情必须郎才女貌、男高女低的世俗偏见,展示了男女主人公对于纯真爱情的令人感动的追求,和另外一部经典日剧《东京爱情故事》类似,这部作品还关注了日本社会中的大龄未婚群体的现状,以及在东京这样的大都市中中下层为生活而打拼的窘境,从而在许多来自小城镇或农村的新东京人的内心引起共鸣,为他们在艰难的生活当中提供了一次温暖的情感抚慰。这次翻拍的电影,对原有故事基本未做大的改动,只是地点从九十年代初的东京搬到了20年后的上海,林志玲和黄渤的演出也算中规中矩,而且还非常巧妙地让当年日剧中扮演男主人公的演员在片中客串了一把,算是对经典原创的致意。但是,在我个人看来,如果说当年的《101次求婚》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份日本均富社会的宣言,而对今天的中国来说,让一位农民工(哪怕是一位包工头)娶到林志玲这样的美梦做得还是太早了些。
http://album.rbc.cn/p500/20130217/6fbb8a0f-1b68-4889-aca1-b5fb368f7481.jpeg
对于这两部电影,从技术上没有什么太多好说的,倒是其中共同的对于现实爱情的神圣化值得一提。爱情是人类的一个古老的主题,但是对于爱情这件事的态度从古到今还是有明显差别的。总地来说,在古代,人们很多时候是将其与情欲混为一谈,或者是与完成传宗接代的伦理道德使命相联系。虽然对于男女相爱过程中的种种两情相悦、相思之恨与离别之苦有过诸多精彩的描绘与记述,但是很少有把它神圣拔高到形而上文化地步的。相反,古代世界,无论东西方文化,对于情爱的评价都偏负面,例如佛教认为情爱是人的贪嗔痴的表现,爱别离苦是人生诸苦之一,众生有爱欲之心就会沦落三界之中而不得解脱。甚至佛教中对男女行淫的定义也远不止性器官的接触,在欲界六重天中,行淫的方式有拥抱成淫,执手成淫,对面熟笑成淫和相视成淫。而道教主张修精养气,认为男女淫欲有损精气,因此必须加以禁止。又何止佛道,古今中外的大多数宗教,几乎都主张对情欲的克制。基督教的耶稣一生不婚,是标准的苦行者,他的信徒约翰更主张替天主工作的人要身心圣洁,不染爱欲。直到今天,天主教的修女与神父都是禁欲的。
到了现代社会,人们对于爱情的理解有了很大的转变,对其评价也日益正面。不仅对生理基础之外爱情的社会价值有了更多更深的认识,而且对于性欲本身也采取了更加开放和肯定的态度。在《西游降魔篇》中,人们看到男女之爱被置于与普渡众生之爱同等的位置,甚至成为玄奘西天取经的原因与动力之一。而影片通过舒琪扮演的女捉妖师之口,喊出了爱情“一万年太久”的口号,并通过煽情的音乐和种种艺术的手法,将这种及时享乐和活在当下的市侩哲学上升到一种类似于神圣的高度。的确,现代社会的人们解构了太多传统上被认为神圣的东西,打碎了太多曾经禁锢他们的枷锁,释放了太多的力比多能量,而人心的难以餍足又将这种释放本身加以神圣化,作为传统偶像和价值观破碎之后无尽空虚的填补。但这是否能作为今后人类精神家园的最终解决方案,还是只能权充心灵栖息的权宜之计,尚属未知之数。而对于大多不具备严肃的宗教式信仰的中国人来说,爱情本身能否作为一种信仰的替代品?
最近中科院的一份研究报告引发广泛关注,报告指出当前中国社会中人们的信任程度已经降到历史最低点。在一个几乎对任何东西都失去信任的时代,爱情能让我们相信吗?或许,只有爱情这种基于生理需要,又伴随大量荷尔蒙非理性的东西才能让我们欲罢不能,除了选择相信这世上还有一份属于自己的爱情,我们还能相信什么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