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要逐渐适应两头堵人的舆论监督
最近一段时间,公众舆论对政府和公权力的监督问责呈现出越来越活跃的趋势,应该说这是中国社会氛围日益开明民主的表现,政府的官员们也承受着越来越大的来自舆论监督的压力。毫无疑问,这对加强政府部门的勤政和廉政,减少懒政和腐败是十分积极的。但是,一些媒体在进行舆论监督的过程中,也出现了挟片面民意自重,一味攻击指责,缺少建设性意见,甚至只图质疑挑战的口舌之快,价值标准混乱,两头堵人,将政府和官员逼入左也不是右也不是,进也错退也错的境地。
举几个例子。比如,最近大面积出现的雾霾天气导致多个城市的大气污染严重,于是有人开始讽刺中国的发展成就,批评政府只重视GDP,不重视环保,不顾人民健康死活,盲目发展汽车业等,而另一方面当一些地方政府出台紧急应对措施,实施汽车单双号限行等措施时,又有人跳出来指责政府过度干预,剥夺了公民的出行权利。同样是一些媒体上,一方面呼吁节能减排的调门超高,但另一方面又在极力炒作南方供暖这样极度增加耗能和加剧污染的议题。过去发生的一系列安全事故中,一些地方政府的信息发布和和对事故原因的调查结果公布不及时屡遭媒体诟病,这次云南镇雄山体滑坡后,政府迅速救援,27个小时公布了灾害原因的初步调查结果,却又马上被质疑下结论时间太短,太过草率(可是您的质疑有没有太快太草率呢?)还有,春运快来了,过去倒票黄牛现象泛滥,票务市场极度混乱,有关部门打击不力引发不满,可今天公安部门加强了管理,抓获加价代办车票者却又受指责,说是小题大作,欺负小百姓,甚至还有媒体主张能否把一部分火车票拿出来“给市场化一些空间”。城市环境脏乱差、交通秩序混乱,被批评缺乏管理和法制不彰,但最近深圳公布政府罚款数额增加了80%,按说这是加大执法力度的表现吧,可马上又有公知跳出来说肯定罚多了(您有什么依据认为是罚多了呢?)
还有,媒体越来越喜欢利用网络工具进行“民意调查”,并拿这种调查数据作为民意的充分体现在特定议题上制造舆论压力。但是,这样的所谓调查,能反映真实的民意吗?且不说经常上网的网民群体,本身就有一定的结构性特征,并不能完全代表全部民意,而且,网络上这种调查的结果还很容易受到调查议题设定的影响,放大情绪化的声音。再比如,网络上经常会就一些事关民生的问题进行调查,让利、降价常常成为多数人压倒性的选择(这很正常,符合人一般的趋利天性)。但是,降价这种事情对公众的根本和长远利益是不是就一定是最好的选择呢?未必!比如,如果我们在网上开展一个投票,让人在北京城中心的停车费上涨和下调之间投票选择,恐怕绝大多数会选择投降低停车费,但是,下调停车费可能带来的灾难性后果(拥堵加剧,污染加重)却不是能够轻易考虑到的。再比如,如果让人们投票高铁免费、自来水免费、汽油免费,肯定支持者众,但实际上免费的结果会怎样?也许要不了多久,我们就没有高铁可坐,也没有干净的水可喝,加油站也不再有汽油了。煽动民粹是国外一些政客喜欢操弄的把戏,而现在我们的一些媒体也出现了这种非常明显的倾向,这种东西最危险的地方在于,它看上去无比正义,无比正确,但却可能把整个社会和国家引向情绪化和非理性的方向。因此,多数不一定正确,更何况这个“多数”很可能是一种假象,甚至在多数情况下,对大多数问题而言,投票并不是产生一个良好解决方案的最佳方式。
一般来说人总是“不平则鸣”,因此,一个议题出来,网上出声评论的总是不满者居多,总是负面情绪者居多,网上的留言看上去总是大都戾气十足,给人的印象是社会无比黑暗,老百姓生活无比悲惨,似乎明天就是世界末日,但实际上生活中幸福的人还是多的,只不过他们不随便在网上发言,和以前相比,中国在各方面都在进步,大多数中国人的生活水平一天比一天更高,但是不会有人去天天说这些东西。人们经常发泄出来的总是各种不满,各种失望。但有没有想过,有最强的不满也证明有最强的需求和最强的欲望,这也正是今天中国快速改变,快速发展的巨大动力。人们需要驾驭这种不满的欲望,小心不被种种负面的焦虑情绪所吞噬,因为它既影响我们的判断,也影响我们的幸福感。而中国的政府官员们则需要逐渐习惯于媒体的各种吹毛求疵和两头堵式的苛刻监督。与此同时,为政者还应时刻保持清醒头脑,不被民粹的漩涡所吞噬。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