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扯“督导”(1)
(2012-05-20 15:20:59)
接受案例督导的时候,一个常见的现象就是治疗师会将来访者的悲惨经历表达的淋漓尽致,使得我们都不得不深陷一种糟糕,毫无出路的感受中。。。或者我们都不得不在‘灰暗’的经历中摸索的去工作,去了解这个来访者的一切。说实话,这不是个令人舒服的过程,同时我也常常怀疑这样摸索着前进究竟会走到何处?或者,这样前进,真的是通向彼岸的那条路吗?
常常好奇,为什么我们总是坚定的抓住那些令来访者痛苦的经历不放,那些来访者闪烁光芒的瞬间都被我们轻易的忽视了。为什么会这样?似乎很多治疗师都很善于陪伴来访者一起痛苦,似乎只有这样,我们才如此与众不同,我们才是那个最有勇气面对残酷生活的勇士,否则我们便没有资格担任‘心理咨询师’这个职业。。。
也许有一部分是这样的,但我最切身感觉是,似乎我们的职业常常被如“垃圾桶”之类的名词所替代,于是我们便认同了这个‘令人恶心’的身份,好像我们的工作只能是去承接那些别人想要丢弃的垃圾,或者承载那些别人投过来的的‘坏东西’,久而久之,似乎我们的工作对象,或者我们习惯性去共情的部分便成了这些‘令人不爽的悲惨经历’。因此,并不是说我们有多勇敢,而是我们选择了自己最习惯,最善于工作的那一部分而已。
然而,现在我越来越觉得,共情是共情一个人的整体经历或一个人的存在感。这些经历中包括那些灰暗的,也包括那些美好的。当一个自己说自己在人际关系上很糟糕的来访者,却同时告诉治疗师自己可以通过以前工作积累的人脉关系,让自己在成立公司的第一年就可以赚到六、七十万的时候,作为治疗师难道不感到惊讶吗?不能,因为一旦惊讶,随之而来的,就是我们要面对由此而感受到挫败,或者就会有羡慕嫉妒恨的情绪涌出,或者我们会为来访者的成绩由衷的开心。。。而这些是我们不能有的吗?
当然,如果一个治疗师仅仅把自己作为一个‘耶稣’‘垃圾桶’‘厕所’……的形象时,这些七情六欲自然不能有。然而,此刻我只想做个人。以人的模样与来访者互动,我接纳自己的一切情绪,羡慕来访者那些我力所不及的能力,也能与来访者一起庆祝成功,当然我还能在ta痛苦是静静的陪伴左右。
心理咨询不是完成一个心灵的救赎,而是一段人与人之间的真实的相遇……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