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心理师阿诺
心理师阿诺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173
  • 关注人气:35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家庭排序,家庭和谐的关键

(2011-10-08 22:36:19)
标签:

家庭教育

家庭排列

家庭治疗

心理咨询

心理治疗

教育

分类: 原创科普

    在亲子教育互助课程开始前,参加的家长们开始了随意的漫谈,他们说:

   “我孩子现在很难管,5岁了,自己主意可正了!想要什么就要什么,你若是告诉他不行,马上就给你闹起来。可恨孩子奶奶跟着我们一起生活,孩子一闹我婆婆就会说我!马上就要过去袒护,还对孩子说:都是你妈不好!”

   “呦,这样不好吧。那孩子还不恨死你?”

   “我们家孩子就不会这样,我儿子今年上小学了。还是挺懂事的,基本上我说什么是什么。孩子爸总是出差,我们家也挺会心疼我的,一会儿担心我上班累,一会儿担心我是不是生气……”

   “你家孩子这么听话,那你还来这里参加这种活动有什么意义呢?”

   “唉,我家孩子就是有点……在学校老师反映这孩子心重,不爱说话,不跟同学交流,所以我就来看看有什么好办法。你呢?”

   “我来,完全是因为我自己的问题。我家孩子现在6岁,特别烦人,有时候给你气的,说不出来倒不出来的!我以前因为看过一些心理学的书,书上说不要对孩子发泄愤怒的情绪,容易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更不能打孩子,否则有创伤。可是我现在天天在家守着这么个活宝,烦死我了!我出来解解闷,顺便听听大家都是怎么教育子女的。”

   “你们都算不错了,我那个混蛋儿子!今年上2年级,作业你不追着,他决定不给你动一个字!有时候还编瞎话骗我们说没留,刚上2年级就这样,天天被老师叫到学校挨训!打一次,好几天,过来两天又来了!”

   “你还打你儿子?”

   “不打?说服教育那一套是留给你们孩子用的!我们家的这个混蛋儿子不打不行。这不,最近这次老师告诉我,考试不写题,连他妈的名字都懒得写!你说我不打他?这刚上2年级?!这也不知道跟谁学的,估计跟他妈一个德行,从小就会骗人,没好心眼!”

 

   ……

   这些父母,带着各自对子女教育的困惑走进这个互助团体,然而,他们是做错了什么?还是这些孩子从来都应该如此?再或者……

   几年前,就有很多的教育学者提到西方教育的优势,他们的平等、民主、自由等主题一下子涌进了家长们的心里。对呀,对待孩子的态度要想和朋友在一起,无所不谈,彼此敞开。就这样,平等了很多年;就这样,民主了很多年;就这样,给孩子成长的自由好多年过后,越来越多的家长发现,这看似平坦的道路其实危险重重。

80后的一代,他们体验过那种被视为“小皇帝”感觉,之后又感受了那种蹩脚的朋友式的父(母)子(女)关系。然而,哪一种都未曾让他们满意过。与此同时,90后的父母也开始一筹莫展,“我们究竟该如何让孩子们健康成长?”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思考的问题。

   教育学家们常常语重心长的劝慰家长们要懂得尊重孩子,懂得赞美孩子。然而,什么是尊重?尊重的又是什么?

   一个小学3年级的孩子坚决不吃早餐,就要去上学。请问家长们此刻该怎么做?也许有些主张西方思想的家长会说:“不吃就不吃吧,这是他的选择,我们做家长的应该尊重。”这是个看似非常尊重孩子的父母,给予孩子足够的自由选择权利。然而,这样的家长也许根本就不知道自己这样的一次放权真正放走的是什么?尊重孩子并不等于要家长放弃管家自己的孩子。父母对孩子的管教是一种权利也是一种义务。父母享有奖励和惩罚孩子的权利同时,也具有保护孩子健康成长的责任和义务,这两点是一件事的两面。而当,父母手中权利被剥夺或放弃的时候,那个爱孩子的能力,保护孩子的义务也就不会存在了。

   那么,也许会有家长问“权利剥夺?放弃权利?怎么理解?”还记得开篇时那个妈妈说自己在管教孩子时,奶奶出面干涉吗?中国家庭的权利从来都是以等级来划分的,祖父母-----父母-----孩子 (以上到下,排序)。等级之间不可互换,各自应站在各自的位置上,彼此间界限清晰分明,而爱,也是以这种方式一层一层的传递下去的。这是个看似传统的等级排列方式,其实是确保家庭成员之间和睦相处的良方。再去想想,当那个妈妈在教育自己孩子的时候,奶奶的出现,便是“越级”的表现。那一刻,奶奶似乎要取代妈妈的位置,现身说法的告诉孙子什么样才是好妈妈。长此下去,这个家庭没有矛盾都奇怪。

   当然,家庭“等级”的错位表现还不仅仅在这些方面。此外还有,当父母一方常年不在家,或被家庭‘边缘’化之后,子女都很容易向上越级充当那个缺失的父母角色,或父母有一方让位于孩子,做一个角色互换。孩子变得懂事,体谅,父母变得自私自利。一个孩子,从小到大几乎所有的愿望都未曾被满足过,却养成了无条件满足来自父母那方的愿望。原本,应该是家长有责任体察、缓解孩子的痛苦,帮助孩子学会感受爱和给予爱的能力。然而,当这个爱的传递以反向形式流动时,对与那个幼小的孩子就是一种心灵上的耗竭。

  上文中那个“不打不行的儿子”也许就属于那种正处在‘耗竭’状态孩子。这个男孩带着‘改不掉’的坏毛病,任凭家长想尽办法,都执着的不放掉这些‘恶习’。也许并非是他天生乖张,而是他肩上背负着“沉重”的使命。在临床的工作中,我们发现这样的孩子常以家庭‘替罪羊’的身份出现在大家的眼前,只要他的出现,周围的人就会关注他的问题,这样会很有效的把家庭中其他重要的“秘密”得以保护。每当孩子行为问题不出现的时候,家庭中那些不稳定的因素就会重浮水面,那么孩子又要承担起转移家庭问题的重担,是家庭重获稳定。

  在工作中,我们与很多家庭近距离的接触。这样的距离,通常都能让我们‘触摸’到他们彼此间缠结的痛苦;感受到他们之间因疏远,带来的寒冷彻骨之痛;还能看到一个瘦弱之躯不堪重负的疲惫……因此,最好的家庭教育并非来自于某种技术活技巧。让爱能以它最自然的状态相传,让每一个家庭成员回到各自应有的位置,做那个位置份内的事情就是对彼此最好的尊重,也是给孩子的成长建立良好环境的最佳方式。

 

                                        本文刊登于《家庭医生》10月下刊

                                                                           (阿诺的行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