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治疗师如何认识并理解病人在童年时期的那些冲突?(二)

(2011-07-11 11:27:59)
标签:

心理治疗

精神分析动力学

主体间性

后现代心理治疗

徐钧

杂谈

分类: 心理学

   与存在主义有着相类似风格的Ehrenbery不会像Jacobs那样关注来访者童年的冲突带来的影响,Ehrenbery更关注现在、当下。在阅读她的文献中,很少能够看到她对于来访者童年和家庭情况的信息,更多的时候,我们更能够看到在治疗关系中她的存在。

   在米歇尔1997年的书里描绘中,她会寻找很多有密集的参与和鼓励。“Ehrenbery治疗风格和状态,她会去寻找很多紧密的、愿意去做的、中心的、有热度的、高强度的此时此刻。”

   Ehrenbery有一个隐喻“亲密的边界感”。她更加关注于治疗中的双方互相抱有怎样的期待,彼此唤起了怎样的欲望、怎样的渴望、怎样的威胁,并且她会把这些呈现出来。例如:她会呈现对于自己所感到的被忽视、被压迫、受到惩罚、感到麻木、感到有点滑稽的、可笑的、感到注意力分散等,这些所有此时此刻的感受,她都会呈现出来,然后通过这种方法去理解病人。

  对这个模型,Ehrenbery解释说:此时此刻所发生的相互影响是重要的,治疗师对自己当下感受的整合——这个自组织的过程是重要的。不难看出,Ehrenbery其实是动力性的精神分析治疗方向,而之前那位Jacobs更多是精神分析性,Jacobs似乎更加重视起源性的过程

  然而,无论是重视起源性的Jacobs还是只关注当下的Ehrenbery,都会让我们感到某种缺失感。过往的经历与当下发生的一切有着无法分割的联系。虽然,现在看来这些观点有些落伍。但是,不能忽略他们对治疗的探索为之后的心理治疗发展所贡献的珍贵经验。

 

                                                                   (未完待续)

 

  以上内容均为《婴儿及成人治疗研究的主体间性的形式》英文读书会节选内容,其中粗体字为徐钧老师点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