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治疗师如何认识并理解病人在童年时期的那些冲突?(一)

(2011-07-11 11:05:49)
标签:

主体间性

心理治疗

波士顿小组

徐钧

后现代

精神分析

杂谈

分类: 心理学

   Jacobs早期受佛洛依德影响很深,提出“平行理论”的观点。他认为:

   一个病人在治疗室中与治疗师在此时此刻发生的冲突模型,其实是反映了他童年期的一个冲突模型,有些类似于我们所说的移情与反移情。等于是在治疗室中重现了他童年时的一些冲突。

因此,Jacobs认为,治疗师可以通过理解在治疗室中的他和来访者之间所发生的冲突, 去理解病人在童年期的冲突,然后处理它们。治疗师利用自己的经验去认识、抵达、碰触到病人。但是,大部分时间,治疗师是不去分享自己的这种反移情的。

   Jacobs认为,在治疗过程中,来访者带来的童年冲突会产生促发、唤起、刺激引起治疗师自己过往经历或是历史遗留的冲突。接着治疗师会去感受自己过去的冲突,并用当下的力量解决这个冲突。

   然而,需要强调的是:这里“平行”的意思,治疗师以个人作为人类的心理基础加入治疗的感受中,这也是能够感受来访者冲突的地方,有这样的意思。当然在真正治疗中,治疗师的工作重点不是自己,而是利用自己的经验组织来平行感受来访者的心理

   也许,在佛洛依德的年代,一般对此的理解就是移情/反移情,但是后来,尤其是现代的人们,开始用自己的方法来理解什么是移情/反移情,或说移情/反移情是怎么样放生作用的、移情/反移情是怎样工作的。以上是Jacobs的看法,而且其中也有共情。治疗师是怎么与来访者共情的?也是通过这个方式。

然而,在这个观点下,我们似乎更能感受到治疗师在整个治疗过程中的主导地位。Jacobs认为,治疗师在治疗过程中始终被强调的原因是因为来访者的整合能力较弱,无法自己完成对那些冲突的整合。

   然而,真的如Jacobs所认为的那样吗?

 

                                                            (未完待续)

 

  以上内容均为《婴儿及成人治疗研究的主体间性的形式》英文读书会节选内容,其中粗体字为徐钧老师点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