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客体关系观念工作的Ogden:认为病人的暗在是支离破碎的,是不联系在一起的,像处于“前语言期”。病人有想法,但是没有能力用语言把它们说出来,就像一个处于前语言期的孩子——有经验,但是没有用主体性去知道他正在经验的。治疗师在治疗过程中,放弃掉自己的主体性,在一定程度上把自己放空了,然后就可以去接受病人这个过程,给病人没有声音的经验世界里,带来了生命力。
Ogden在1994年说过:“你必须允许我现在去占据你的头脑、你的思想,我必须允许自己成为你的思想。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治疗室中的双方会结合在一起,会创造出一些新的东西、一些新的成分,这叫做‘主体间的第三方’。治疗师自己有能力,比如说唤起情绪,抱持这个情绪,转换这个情绪,可以将病人‘非语言的、支离破碎的状态’调整成语言化、象征化的,相互之间有联结的这么一个状态”。
这个叫做‘主体间的第三方’:是指治疗师和来访者共同的相遇创造了主体间的第三方,它不是治疗师也不是来访者,而是双方对话形成的第三方。它并非是出借自己的主体性给来访者,而是通过在尊重自身主体性也尊重来访者主体性的基础上,彼此平等的对话来完成澄清和意识化的过程。因为所谓的主体并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主体,而是由彼此主体间性的过程所演化的动态的主体。主体间性说强调的是动态的过程。
在Ogden的这一观点中,我们似乎能够感受到他延续了比昂晚期时的思想,他的理论位置似乎介于客体关系向主体间性转变过程中的位置。然而“治疗师在治疗过程中,放弃掉自己的主体性,在一定程度上把自己放空”的状态有些理想化,在现实情况中,治疗师与来访者的主体性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
总结之前那些为心理学家的观点,不难发现Jacobs和Ehrenberg一样无论是关注过往经验的影响,还是关注此时此刻,他们所呈现出来的都是一种单元的静态互动模式。而Ogden虽然提出的来访者当下激起治疗师的东西,治疗师也会有他过去的以及当下的东西,治疗师对这种不管是过去还是当下的情绪、体验的抱持,并把这个返还给病人的互动模式,更接近于双元互动,但是与主体间性治疗相比较,这种双元互动更接近于静态双元模式。
(待续)
以上内容均为《婴儿及成人治疗研究的主体间性的形式》英文读书会节选内容,其中粗体字为徐钧老师点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