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清明扫墓
(2012-04-04 21:27:53)
标签:
文化 |
清明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二十四节气的其他节气,大都是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在传统的清明节日里还有许多相伴的风俗活动。由于每年的清明日都在4月的4日至6日之间,此时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的好时候,古人把春游称为踏青,所以就有了清明踏青的习俗。如果说早春二月的天还是乍寒乍暖、变化无常的娃娃脸,多数人还不敢完全脱下冬装,民间就有二八月乱穿衣一说。还是乱穿衣的季节。清明前后气温迅速上升,时令进入不冷不热的阳春三月,正适宜人们会聚集在户外荡秋千、蹴鞠、植树、放风筝等等。
清明还是传统的重要的祭祀节日,相传是起源于春秋战国时代,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和介子推的故事。当初为了躲避妃子骊姬的祸害,晋文公曾出走在外流亡十九年,期间受尽了屈辱。一天他因饥饿而昏厥。跟着他一道流亡的一位名叫介子推的臣子,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送给他吃。后来,登上王位的晋文公大封功臣,却忘记了那位割股救命的介子推。被人提醒后感到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因几次都没请来,晋文公只好亲自去请。然而介子推不愿见他,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晋文公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让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企图用大火逼介子推自己走出来。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大火熄灭后,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时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据说,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以介子堆诗中“清明”二字,赐名复活的老柳树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还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于是,这一天成了民间祭祖和扫墓的日子。因此,清明这一天不仅是纯粹的节气,而且具有了某种纪念意义。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传统的隆重节日。每届清明,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都要举行扫墓和祭祀死者的活动。
按照旧的习俗,清明这一天,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谓之挂青。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