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花样翻新的行贿方式

(2011-02-18 09:54:46)
标签:

杂谈

   市场经济下,形形色色的商业贿赂相伴而生。尽管中央和各地都对商业贿赂采取了严厉打击的高压态势,打击力度也不能说不大,但是,商业贿赂却始终没有得到有效遏制。不仅势头不减,而且花样翻新,真可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商业贿赂已经成了当今社会的一种顽疾。

看看下面的颇具创意的贿赂手段,过去的那种送钱、送物,变成后来的转账、送卡,再有送宠物、送文物字画等,就显得十分幼稚甚至弱智。

一房地产商将自家楼盘的空中花园,出售给房产局官员的远房亲戚,先交付定金10万元。转天该亲戚来收房,发现所定房屋已被开发商出售给他人。于是到法院起诉开发商违约,最后庭外和解,开发商愿意双倍空中花园价格赔偿客户损失,几百万巨款就这样被合法转移到了房产局官员手中。这种贿赂方式,做得合理合法,严丝合缝让人无可挑剔。
  
可以与此一比高低的创意行贿还有:

南方某知名地产企业为给某市一区委书记回扣,便借拍广告为名,找了该区委书记的侄女拍片子,事先说好是电视广告的备选。结果是拍了5分钟的广告,给了30万的广告拍摄费。当然这仅只是备选,地产商从来就没有打算让它真的上电视。但是,上不上电视已经无所谓,几十万的贿赂款已经以广告拍摄酬金的名义进了书记的口袋。

对专家采访,要给专家付费,据说已是行规。一家公司需要得到某电力企业的关照,于是,该公司借自己出版的内部刊物,多次采访电力企业一位高管,然后按行规每次支付4000美金的采访费用。如此一来,十几万的好处就冠冕堂皇的被那位电力企业高管笑纳。
   2006
年前后,某国内知名地产企业为给某领导回扣,找了个学历能力相貌一般的年轻女子。先安排担任超高薪工作,然后介绍认识该领导已离异的儿子,双方闪电结婚,1周后离婚,最后是庭外和解,该领导公子名正言顺地获得了2座房子。

某国际知名企业安排某领导的儿子负责其公司在美国的私人飞机的管理。其实就是个地面上的管理虚职,不用上飞机,因而也不用会开机。就这样一个类似国内的车队队长的职务,竟能以职务要求素质极高为名,给付150万美金的年薪。
 
某企业花高价购买齐白石的一幅真品字画。但却以赝品的名义送给该领导。还开有北京某街知名字画行的发票,标价7000元。此领导“照价”付费买进这幅“赝品”,显得十分清廉正派。3-4个月过后,圈内传出此领导检了漏,以赝品价格买到1精品,传为业内美谈,据说还上过电视。后委托某地拍卖行,以20万价格卖出。
  
某能源产品企业,为得到该行业专家对其产品的认定推荐,又不好直接向貌似清高的某专家行贿。于是,在该专家儿子就读的某知名大学赞助一笔金额巨大的奖金,发起一项征文活动。为此设评委5人,2人来自学校,3个来自这个企业。最后的征文评选结果是,该奖金落入了那位专家的儿子手中。
  
以上例子,都是从网上看到的,也许只是故事而已。然而,“故事里的事,说不是就不是,是也不是;故事里的事,说是就是,不是也是”,从中可以看到某些国人的智慧。笔者无意映射任何人和公司,观者也不必对号入座。不希望公关行业从这些经典故事中获取灵感,但希望纪检部门能从中受到启发,发现某些线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