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点符号趣事
(2011-02-17 08:55:34)
标签:
杂谈 |
岂止是难懂,对一些古文章,根本就读不成句子,因为它需要读者靠自己积累的知识和经验,依靠对其他同类文章的对比和对同一篇文章上下文的理解来断句。搞得不好,就会对文章产生歧义,造成对文章字句的误解。
最典型的例子如清人赵恬养《增订解人颐新集》中“下雨天留客天留客不留”,可以读作“下雨,天留客,天留客不留”,“下雨天,留客天,留客不?留。”,“下雨天,留客天,留客不留?”标点不同,意思显然不同。据说这样一句话,就有七种标点方式,当然就有七种解释。
民间流传着另一句笑话:“今年好,晦气少,不得打官司,喂猪长成象,老鼠都死光”。原本一句吉利话,倘若是把标点稍加改动为:“今年好晦气,少不得打官司,喂猪长成象老鼠,都死光。”就成了一句让人晦气的反话。
一个孩子写了这样一篇日记:“今天张叔叔来我家玩妈妈,说我做完作业后可以吃点心。然后,张叔叔夸我作业做得好,于是抱起了我妈,妈叫叔叔小心点,之后叔叔又亲了我妈,妈也亲了我。”结果可想而知,日记惹得爸爸妈妈生了一场气。爸爸坚持认为“童言无欺”,妈妈则是有口难辩。其实就是孩子点错了标点,改一下标点就成了: “今天张叔叔来我家玩,妈妈说我做完作业后可以吃点心。然后,张叔叔夸我作业做得好,于是抱起了我,妈妈叫叔叔小心点,之后叔叔又亲了我,妈妈也亲了我。” 上述事例,说明标点符号虽然简单,但在文章中的意义和作用却不容忽视。
标点符号,就是书面上用于标明句读(jù dòu)和语气的符号。在我国国家标准《标点符号用法》中定义“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书面语的有机组成部分,用来表示停顿、语气以及词语的性质和作用。”。
通常人们都认为,在中国古代文书中,一般没有标点符号,断句只能靠人的经验来完成。但事实上中国从先秦时代就已经在文章里加入“句读(jù dòu)符号”清章学诚《丙辰札记》考证:“点句之法,汉以前已有之。”这些可以从20世纪以来的考古文物中得到见证。不过,那时的“点句之法”没有统一的标准,“凡句绝则点于字之旁,读分则微点于字之间。”(见《增韵》)。句号貌似现在的句号,点在字的旁边,表示句子的完结;读(dòu)号貌似现在的顿号,点在字的中间,表示语气的停顿。虽然简单,但已可以看成为标点符号。可见,中国古代不是没有标点符号,只不过是没有现代意义的标点符号而已。
据说,现代意义的新式标点系统的奠基人是意大利语法学家和出版家A.马努提乌斯(约1450~1515年)。他以语法原则取代诵读原则制定五种印刷标点:逗号(,)、分号(;)、冒号(:)、句号(。)和问号(?)。
第一个从国外引进这种现代标点符号的人是清末同文馆的学生张德彝。同文馆是洋务运动中清政府为培养外语人才而设立的,张德彝是第一批英文班学生中的一员。1919年4月,胡适、钱玄同等6名教授极不愿看着“现在的报纸、书籍,无论什么样的文章都是密圈圈到底,不但不讲文法的区别,连赏鉴的意思都没有了”。于是,他们提出了《方案》,要求政府颁布通行“,。;:?!—()《》”等标点。1920年2月2日,北洋政府教育部发布第53号训令——《通令采用新式标点符号文》,我国第一套法定的新式标点符号从此诞生。
标点符号的形状远比文字简单,而数量又远比文字少得多。可是为什么早就创造出灿烂古代文明的人类,能够很早就创造出了文字,却在为数不多的标点符号方面步履维艰,使得系统的标点符号姗姗来迟?东方如此,西方也如此,实在是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