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今日立春

(2011-02-04 11:48:37)
标签:

杂谈

    立春时间的准确依据,是测量太阳达到黄经315度。这一时刻大约出现在每年的公历2月4日左右。按照紫金山天文台发布的权威年历,今年立春的准确时间为2月4日1233分。

中国古代将阳历年划分为24个节气,每一个节气为15天。“立”有开始之意,立春是一年中的第一个节气。“立春阳气转”,表示从这一天起春天开始,“吃了立春饭,一天暖一天。”。气象学上把连续五天、日平均气温摄氏十度以上才界定为真正进入了春天。按照这个界定,立春这天离真正春天还有段日子,但风吹到脸上已不像严冬那样让人感到不适,而有股温润的感觉,因为它带来了春的气息。正像歌里唱的那样“春风它吹上我的脸,告诉我现在是春天”。

我国古代还将立春后15天分为三候:“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蛰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就是说从立春日起,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立春五日后,蛰居的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再过五日,河里的冰开始融化,鱼开始到水面上游动,这时水面上还有没完全融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鱼负着一般浮在水面。

对于农耕文化为主的中华民族来说,春天来临意味着播种的季节到来,立春日的意义由此可见。先民们早在3000多年前,就开始用多种方式庆祝“立春”这个节令的到来。我国民间就有“迎春”“打春”和“咬春”的说法,反映的是各地的一些美好习俗。

“迎春”,是无论天子或是庶民在立春这天都要参加的一项重要活动。“迎春”习俗,体现了先民对春天、对农业的重视,也表达了对农业丰收的祈盼。最初的“迎春”活动,主要是一种国家祀典,以后发展到民间,如贴宜春帖、挂春幡等,各地迎春仪式有所不同,但都表达出迎春庆春之意。

 “打春”习俗最早来自皇宫。史书上记载“周公始制立春土牛”,《京都风俗志》记载:宫前“东设芒神,西设春牛。”礼毕散场之后,“众役打焚,故谓之‘打春’。” 泥塑春牛被打碎后,事先放在春牛肚子的五谷就流了出来,人们拾起谷粒放回自己的仓中,预示仓满粮足,体现了人们对五谷丰登的美好期盼。打春牛还有鞭策老牛下地耕田的“催耕”之意,因而打春又叫“鞭春牛”。

 “打”这个字在中国有许多含意,几乎涵盖了人手参预的活动。打人,打仗,打架,打春牛,打打闹闹;买、取也可说是打,如打水、打饭、打酒、打酱油。以后发展到什么都能打,消息可以打听,文章可以打腹稿,家产可以打底子,学习可以打基础,乒乓、麻将、篮球、排球、桥牌无一不可打。“打春”的“打”,反映的正是群众企盼春天、迎接春天的迫切心情。

除了“迎春”和“打春”外,另外一项重要习俗就是“咬春”。最早的记载显示“咬春”要“吃春饼”,或是“咬萝卜”。因为萝卜味辣,取古人“咬得草根断,则百事可做”之意。这一习俗一直延续至今,称为“咬春”。这里一个“咬”字,表达的是心情,更是在心底埋下吃得了苦的一种韧劲儿,是中国人特有的一种风俗。

民间还有“春打六九头”一说,这和我国的“数九”说有关。所谓“数九”是从冬至日算起开始,数到九尽春深,正是一个由冬寒到春暖的渐变过程。各地“数九”谚语略有不同,但都表达了同样的意思。常见的、也是我课本上学的是:“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民间以此来计算时令,方法通俗、押韵上口,便于记忆。

进入六九,河边柳枝吐出嫩芽,枝条开始发绿。“沿河看柳”,看的自然是“春上柳枝头”。有诗云:“六九上苑佳景多,满城灯火映星河,寻常巷陌皆车马,到处笙歌表太和”。诗中可见春给人们带来的喜悦,也道出人们盼春的急切。

由于太阳达到黄经315度的时刻与日历计时并不完全同步,因而也有“春打五九尾”的时候,但多数情况还是“春打六九头”。

另外,气候的变化也反映在“数九歌”的改动中,明代北京地区流行《九九歌》中说:“七九八九,沿河看柳。”而上一世纪时的《九九歌》都成了“五九六九,沿河看柳。”。显然,明初时期,应该是“春打八九头”。从明以来,至今也就是六百来年的时间,数九歌词的这一改动,说明现在的春天比六百年前提前了约十天的时间,正反映出气候变暖的大趋势,不可忽视。

 从柳树出芽到长叶吐絮,还要相差一段时间。但不管怎么说,春天就要到了。

然而,看着今年立春日那明媚的阳光,却让人的眉头难以展开。人常说:“麦盖三床被,枕着馒头睡”。但是从去年入冬以来,我国北方已经是连续一百多天的干旱,不要说“三床被”,连一片雪花都没有看见。民谚还说“干冬湿年下”,说的是冬天干旱,过年期间会有雨雪,但是今年的雨雪好像都落到了国外。

迅速回暖的气温,更让人忧心忡忡。立春以后,伴随而来的又将一段是“春雨贵似油”的日子。田间禾苗半枯焦,怎不让人心焦!

(相关资料,搜自网络)

立春时间的准确依据,是测量太阳达到黄经315度。这一时刻大约出现在每年的公历2月4日左右。按照紫金山天文台发布的权威年历,今年立春的准确时间为2月4日1233分。

中国古代将阳历年划分为24个节气,每一个节气为15天。“立”有开始之意,立春是一年中的第一个节气。“立春阳气转”,表示从这一天起春天开始,“吃了立春饭,一天暖一天。”。气象学上把连续五天日、平均气温摄氏十度以上才界定为真正进入了春天。按照这个界定,立春这天离真正春天还有段日子,但风吹到脸上已不像严冬那样让人感到不适,而有股温润的感觉,因为它带来了春的气息。正像歌里唱的那样“春风它吹上我的脸,告诉我现在是春天”。

我国古代还将立春后15天分为三候:“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蛰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就是说从立春日起,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立春五日后,蛰居的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再过五日,河里的冰开始融化,鱼开始到水面上游动,这时水面上还有没完全融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鱼负着一般浮在水面。

对于农耕文化为主的中华民族来说,春天来临意味着播种的季节到来,立春日的意义由此可见。先民们早在3000多年前,就开始用多种方式庆祝“立春”这个节令的到来。我国民间就有“迎春”“打春”和“咬春”的说法,反映的是各地的一些美好习俗。

“迎春”,是无论天子或是庶民在立春这天都要参加的一项重要活动。“迎春”习俗,体现了先民对春天、对农业的重视,也表达了对农业丰收的祈盼。最初的“迎春”活动,主要是一种国家祀典,以后发展到民间,如贴宜春帖、挂春幡等,各地迎春仪式有所不同,但都表达出迎春庆春之意。

 “打春”习俗最早来自皇宫。史书上记载“周公始制立春土牛”,《京都风俗志》记载:宫前“东设芒神,西设春牛。”礼毕散场之后,“众役打焚,故谓之‘打春’。” 泥塑春牛被打碎后,事先放在春牛肚子的五谷就流了出来,人们拾起谷粒放回自己的仓中,预示仓满粮足,体现了人们对五谷丰登的美好期盼。打春牛还有鞭策老牛下地耕田的“催耕”之意,因而打春又叫“鞭春牛”。

 “打”这个字在中国有许多含意,几乎涵盖了人手参预的活动。打人,打仗,打架,打春牛,打打闹闹;买、取也可说是打,如打水、打饭、打酒、打酱油。以后发展到什么都能打,消息可以打听,文章可以打腹稿,家产可以打底子,学习可以打基础,乒乓、麻将、篮球、排球、桥牌无一不可打。“打春”的“打”,反映的正是群众企盼春天、迎接春天的迫切心情。

除了“迎春”和“打春”外,另外一项重要习俗就是“咬春”。最早的记载显示“咬春”要“吃春饼”,或是“咬萝卜”。因为萝卜味辣,取古人“咬得草根断,则百事可做”之意。这一习俗一直延续至今,称为“咬春”。这里一个“咬”字,表达的是心情,更是在心底埋下吃得了苦的一种韧劲儿,是中国人特有的一种风俗。

民间还有“春打六九头”一说,这和我国的“数九”说有关。所谓“数九”是从冬至日算起开始,数到九尽春深,正是一个由冬寒到春暖的渐变过程。各地“数九”谚语略有不同,但都表达了同样的意思。常见的、也是我课本上学的是:“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民间以此来计算时令,方法通俗、押韵上口,便于记忆。

进入六九,河边柳枝吐出嫩芽,枝条开始发绿。“沿河看柳”,看的自然是“春上柳枝头”。有诗云:“六九上苑佳景多,满城灯火映星河,寻常巷陌皆车马,到处笙歌表太和”。诗中可见春给人们带来的喜悦,也道出人们盼春的急切。

由于太阳达到黄经315度的时刻与日历计时并不完全同步,因而也有“春打五九尾”的时候,但多数情况还是“春打六九头”。

另外,气候的变化也反映在“数九歌”的改动中,明代北京地区流行《九九歌》中说:“七九八九,沿河看柳。”而上一世纪时的《九九歌》都成了“五九六九,沿河看柳。”。显然,明初时期,应该是“春打八九头”。从明以来,至今也就是六百来年的时间,数九歌词的这一改动,说明现在的春天比六百年前提前了约十天的时间,正反映出气候变暖的大趋势,不可忽视。

 从柳树出芽到长叶吐絮,还要相差一段时间。但不管怎么说,春天就要到了。

然而,看着今年立春日那明媚的阳光,却让人的眉头难以展开。人常说:“麦盖三床被,枕着馒头睡”。但是从去年入冬以来,我国北方已经是连续一百多天的干旱,不要说“三床被”,连一片雪花都没有看见。民谚还说“干冬湿年下”,说的是冬天干旱,过年期间会有雨雪,但是今年的雨雪好像都落到了国外。

迅速回暖的气温,更让人忧心忡忡。立春以后,伴随而来的又将一段是“春雨贵似油”的日子。田间禾苗半枯焦,怎不让人心焦!

(相关资料,搜自网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