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摘)为什么要疯狂买车
(2011-01-14 09:21:14)
标签:
杂谈 |
此前,笔者一篇“我打消了买车的念头”,招来不少熟人的说辞。有的说笔者“太抠门”,有的说“不会享受生活”。其实,有车是一种享受还是一种难受,只要听听路上那些被堵车辆焦躁不安的鸣笛声,看看那些为寻找一个停车位而近乎疯狂的司机,以及业主车辆拥堵小区大门的报道,笔者就不用再作任何辩解。
与内地人的狂热购车不同,一直以来,香港人购车非常理性。香港人为什么不疯狂买车?我推荐大家看看《时代周报》李铁先生的一篇题为“香港人为什么不疯狂买车?”的文章,相信会对你搞清楚这个问题有所启发,或许能为遏制国内不少城市汽车数量的疯涨提供点有意义的参考。为篇幅所限,以下文章只是摘编。
北京的常住人口大约是香港的2.5倍,但现在汽车数量却是香港的8倍多!700多万人口的香港,共有汽车约58万辆,而其中私家车只有不到四十万辆。而在北京,今年9月初机动车保有量就突破了450万辆。更值得注意的是,香港的汽车总量在过去的十几年间变化并不大,多年来年均增长率都在2%以下。而北京的汽车总量还处在井喷阶段,预计在明年上半年,将冲破500万辆大关。仅仅2010年一年,北京机动车增长将肯定超过76万辆,一年的增长就大大超过了香港的总量。这样疯狂的增长自然使首都成了“首堵”。
那香港人为什么不疯狂买车呢?首先肯定不是买不起车。香港的人均GDP是北京的三倍,但车价却比北京便宜得多。以香港满街都是的保姆车丰田阿尔法为例,大陆卖56.88万人民币的那款,在香港要便宜一半。香港大学教授的薪水属于世界顶尖之列,年收入在百万以上,并非是负担不起用车的费用,但大多数教授都没买私家车。
香港人不疯狂买车的根本原因,在于香港的公共交通服务质量很高,公交出行非常方便舒适,大多数人并不需要买车。
首先是便捷。在香港,公共交通出行量占总出行量的90%,而地铁和城铁出行量达到公共交通出行量的40%。全香港近一半的人口居住在环地铁站500米的范围内,几乎所有常去的地方都有地铁到达,非常方便。中途换乘也很快,一般都在站内完成,很多是下车门对门就能换线。地铁口就有公汽站,出了地铁就能换公汽。
而反观北京,坐地铁换线路极不方便,换乘站太少,地铁各线路之间几乎没什么联系。一些地铁换乘站似乎也在挑战人的忍耐极限,从西直门站2号线换乘到13号线,经过数道楼梯后,上地面,再进楼梯和滚梯,距离长达千米。地铁出来换乘公交,有时候要走很远。
不会太拥挤的香港公交。有网友这样形容北京的地铁1号线、2号线的拥挤不堪:“带上车的是饼干,带下车就是面粉”;“正装挤进去,三点暴出来”。
这样的情形不会在香港公交中出现,尽管上下班高峰期,香港地铁人也非常多,但地铁公司的管理非常到位,为了防止拥挤和踩踏,在个别拥挤点会有工作人员维持秩序,分批放乘客进入地铁站。而在站台上,也是有秩序上车,太挤了工作人员就会让你乘坐下一批。而高峰期香港地铁的发车间隔非常短,一两分钟就有一辆列车到达,拥挤的人群很快就得到了疏散。
如果你是在香港乘坐公汽,更不可能像北京那样挤成相片。因为香港的公共汽车严格规定了人数,不允许超载。你可以在香港双层巴士车门边看见这样的标志:上层座位53人,下层座位21人,站位44人。如果你坐的是小巴,更不用担心拥挤问题,小巴不设站立位,所有人都有座位,绝不超载。
还有,在香港乘坐公汽,不会像北京那样是一场战斗,秩序井然,文明礼让。比如公共汽车站,每个线路的公汽都会停在属于自己的那个固定的栏杆口边,司机会将车门准确地对准上车的栏杆口。不同的线路,上车口不同。在公汽站,大家只要顺着不同的栏杆各自排队等候就是了。
乘坐公交,也能有尊严。香港的公汽车况都很好,全是丰田、沃尔沃、铃木、锰钢等大品牌车。车厢干干净净,绝不会有什么破破烂烂的坏椅子出现。车里的冷气也开得足,这样不会让人觉得是挤在一个臭哄哄的闷罐子里。有了便捷、舒适、干净的公交环境,即使是衣着讲究的高收入人群,也不会觉得乘坐公交出行会弄坏自己的行头。
很多北京的朋友说起买车的原因,都会提到一个词:“尊严”,认为在北京挤公交的过程中,挤掉了做人的尊严。或许,要让北京人不继续疯狂买车,最重要的不是靠高收费,而是要让市民能坐上“有尊严”的公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