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逼良为娼”
(2011-01-15 08:54:55)
标签:
杂谈 |
短短的一句话,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全国引起热议。中国人怎么了,无论大人孩子,不管是什么病,也不论病的轻重,进了医院都要挂瓶输液。如果赶上感冒高发季节,输液大厅里往往人满为患,以至于,医院中常见的“打吊针”场面犹如“吊瓶森林”。足见那位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的说法并非虚言。
不错,“打吊针”在体内的吸收过程短,因而可能药效迅速。但因此而产生的药品不良反应也远远超过口服制剂。而且,注射剂中和给药中的不溶性微粒累加,更使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几率大大增加。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还可出现过敏性休克,甚至致死。为此,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合理用药原则是:能口服的不肌肉注射,能肌肉注射的绝不静脉注射。
打吊针风险远高于吃药,这是每个医生都应该知道的常识,然而一家网站最新调查显示,很少有医生会把输液的风险告知病人。如果说普通百姓缺乏医疗知识,为求尽快治病会盲目要求输液,那么医生为什么不告知病人,甚至会积极安排病人输液呢?最近,有记者对两位相关人员的采访让我们茅塞顿开。
这两位人士,一位是河南省卫生厅新闻办公室主任一位是郑州市金水区总医院院长,通过对话,他们坦诚地揭开了一个十分浅显的秘密,那就是:“打个小针医院最多赚两角钱,输一瓶液就有可能赚几元钱。只有输液了医院才可以挣更多的钱”。“医院赚不到钱,医生就发不下来工资,如果医生发不到工资,医院怎么维持”?所以医生开处方输液,既满足了病人的要求,又挣了钱。
众所周知,我国的公立医院属于全民公共医疗单位,主要经费应该是由财政供给,为什么现在的医院会被经营和经济效益牵住鼻子走呢?对此,二位人士面对记者十分坦率地说了一段话:“公立医院按道理是福利性质的,药品本来不该赚一分钱,医生工资和医疗设施所用的钱本来应该是政府补贴的,但是我们的财政还很困难,目前还拿不出这笔钱。不给钱就要给政策,允许医院卖药赚钱,加价15%,赚不到钱医院就没饭吃。目前,全国公立医院都是这种以药补医的机制。”“这是一个逼良为娼的机制,逼着医院从患者身上多赚钱。”
听到从他们口中说出“逼良为娼”一词,笔者感到震惊。但毕竟是不在其中,不明其里,不便认同也无力辩驳。然而,对于“财政还很困难,目前还拿不出这笔钱”的说法却不敢苟同。有资料显示,2010年全国税收收入完成77390亿元。从2004年以来,全国税收收入同比增长基本上保持了2倍于同年GDP的增速。有专家测算,2010年政府总收入或超过10万亿元。
问题在哪里?显然就是税收收入没有合理的用到公共服务上,没有更多的用在反哺民生上。
为了解决公众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国家已经推出了新的医疗改革的方案,新医改方案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基本药物实现零加价,不允许医院再加价15%。然而,做个规定,下个通知并不难,难的是如何才能保证规定和制度的落实。不难想象,如果没有国家财力的切实保障,按下葫芦浮起瓢,新问题又会随之而来。医院肯定不能坐以待毙,就会想办法从其他方面收费,可做可不做的检查要做,可化验可不化验的尽量让化验,大病小病都先让你挂上吊针。于是,患者看病的费用根本就不可能降下来,甚至会不降反升。
显然,真正的“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医疗改革,就必须要由国家为老百姓看病承担更多责任,从“超过10万亿元”的收入中拿出更多的钱对公共医疗提供有力保障。而且要为这种财力保障设立一个制度,用立法的手段来明确公共医疗支出占财政的比例,使其纳入各级地方政府的财政预算。而不能仅靠一纸不让药品加价的文件,让下面的医院作难。那样做的结果,只会是“逼良为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