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省委书记应聘被拒
(2010-01-12 06:59:36)
标签:
杂谈 |
一次省委书记的应聘被拒,不仅引来了网上一片热议,而且由媒体策划,社会响应,企业出招的“关注4050就业你我同行”活动即刻在拉开幕布。两天时间,河南省数十家企业为4050群体推出了4000多个就业岗位;大河报加印万份报纸,5000多名发行员将带着刊登用人信息的报纸走进社区,走进千家万户传送招工信息;一场由省人保厅、省商业协会、大河报及省内多家企业联合举办的名为“春暖·大河4050人员专场招聘会”即将举行。
10日,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4050”等困难人员就业工作的通知》,全省要开发公益性岗位10万个,优先安置“4050”等就业困难人员;省妇联组成了河南省妇女创业导师团,为“4050”妇女在各领域创业提供指导服务,“4050”妇女还可申请小额贷款;省总工会则要出资帮助包括“4050”人员在内的1万名困难职工找到工作岗位。各地也纷纷推出帮助“4050”群体就业的公益岗位和优惠政策。
真是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在此严冬之际,给难以就业的“4050”群体带来一股暖流。笔者为此叫好。
然而,在盛赞之余,我们还是有些疑问。如果不是因为省委书记微服私访,应聘遭拒,或是没有媒体跟踪报道,推波助澜,是否还会在短时间内出现这种热闹场面。
就业形势严峻并非今日才有,问题是早已客观存在的,中央也一再要求各级政府高度关注就业问题,把解决就业视为最大的民生。然而,为什么过去就没有象今天这样全面动员、高度重视且动作迅速,举措切实。
俗语讲: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据报载,仅我河南省每年进入“4050”(女40岁以上、男50岁以上)年龄段的就业困难人员就有16万人。虽然实施积极就业政策,每年帮助10几万人就业。 但到2009年底受金融危机、国有企业改制重组等因素影响,预计还将有16万人因此失去工作岗位,全年累计需要重新就业的“4050”等人员近20万人。这是个不小的数字,加上他们上有老、下有小,一个人就影响着一个或几个家庭,受影响的人员少说也有上百万。面对这种形势和如此众多的困难百姓,我们的政府职能部门,相关业务部门是否已经尽职尽责。我无意否认有关部门一直以来所做的大量工作,我也不是说他们没有一些作为,但是,和省委书记被拒聘后出现的热闹场面相比,至少可以说他们此前就不像现在这样闻风而动,这样竭尽全力。现在常常会看到一些怪事,群众遇到问题找到政府部门,一些部门不是相互推诿,就是拖着不办,往往是媒体介入后,许多被某些政府部门判定无法解决而遭驳回的问题却都能迎刃而解。联想到此次因书记被拒聘而带来的轰动效应,这些政府部门难道不应该认真反思。
省委书记关注“4050”,于是“4050”就立马如沐春风,其他就业难人员又该如何对待。笔者前天为书记被拒聘一事发了一篇博客,马上就有人跟帖,提出“203”也应特别关注的问题。我想总不能让书记再冒顶年轻人去体验一次应聘之难吧。
我们不能回避问题,也不奢望问题会一朝解决。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样,解冻送暖也绝非一日之功。作为省委书记不可能事事亲临,关键是我们的各级政府部门能否主动作为,是否已在积极作为。要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并以此来端正自己的执政理念,按照科学发展观,拿出可持续的方案方略,以“百姓事无小事”的认真态度来对待百姓诉求,雷厉风行地为百姓办事,就不会再次出现书记“遭拒”后闻风而动,让人看出有些被动应对的窘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