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目标(修改)
(2018-03-02 10:54:01)| 分类: 单元教学目标 |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目标(修改)
董国刚
9
【字词积累】
1、读准字音:吁(xū)。
2、记忆字形:
幼:左面不要写成绞丝旁;注意区别幼和幻。
啄字第九笔的、书写时不要丢掉。笔顺是:竖、横折、横、横、撇、弯钩、撇、撇、点、撇、捺、
3、新词积累:
旅游
4、四字短语:
成群结队、鱼贯而出、争先恐后、结伴而出
若无其事、见死不救、愚不可及、气喘吁吁
【阅读理解能力训练及句段背诵】
1、锻炼通过读懂关键词与读懂句子的能力:练习查字典、结合生活实际、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词语的意思,随之读懂词语所在句子所表达的意思。
侦查 踌躇不前
2、反复读课文,讲述一般情况下幼龟是怎样进入大海的;我们实际观察的时候,发生了怎样的事情结果怎样——锻炼抓住情节变化来简要表述课文内容。(要点:把一个个情节用简单的话,抓住特征表述出来)
3、联系在语境中理解关键词句,体会文章思想感情,体会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从课题“自然之道”这个词语切入,在完成探究过程中,锻炼理解语言体会思想感情的能力。
(1)用课文的具体内容来解释“自然之道”在文中句具体指的是什么。
(2)结合上下文,理解“愚不可及的蠢事”——理解愚不可及、蠢事的意思,联系上下文,体会愚不可及“愚”在哪里、“蠢”在哪里;再联系结尾向导的话,体会这句话与“愚不可及的蠢事”的关系,搞清楚这句话与“自然之道”是什么关系。
【表达学习】
归纳:留意并写出事件中人物的态度变化,把文章写的让读者也动情。(详见《好文章是这样写出来的》(四年级下册)回读课文,体会这些态度变化
回读课文:《中彩那天》、《尊严》,是怎样把人物态度变化写具体的。
【阅读拓展】
阅读《揠苗助长》,《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体会两篇文章中所表达出来的自然之道。
【字词积累】
认识课后8个生字:祸,乃,侵,蚀,垦,亩,营,扣。注意祸是示字旁。
【阅读理解能力训练及句段背诵】
在理解词生词意思的基础上,反复读几遍,练习用自己的语言简要表述:课文写了黄河发生的变化的那些具体例证,说明了怎样的“自然之道”。
11
【字词积累】
1、
2、重点积累“蝙蝠、清朗、捕捉、避开、敏锐、铃铛、苍蝇、揭开、推进、障碍物、荧光屏、横七竖八”等词语。
【阅读理解能力训练及句段背诵】
1、读课文,练习概括段落的主要意思
用抓住主要句子概括段落意思的方法,概括第1、2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2、带着问题读书,从下文中找到上文问题的答案。从第4-9段中找到第2、3段问题的答案。
练习用概括主要事件和结论的方式,概括第4-6段的意思。
练习抓住主要句子和关键词语概括第7自然段的意思;练习用综合“事件、结果”的方法,概括第8自然段的意思。
3、联系用简要表述“问题、实验、结果”的方式,来简要表述文章的主要内容。
4、把关键词句联系起来,体会作者是如何把意思表达得非常严谨、科学的。
再读第3段联系“还能”“无论怎么……从来没……”“即使……也……”“极细”“灵巧”等词句体会蝙蝠夜间飞行的高超技术。通过品味“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这句话体会到蝙蝠夜间飞行的高超技术已经到了让人想不通的程度。
再读读第4-6自然段,读懂三次实验的内容及实验结果。通过品读“横七竖八”“许多”“许多”体会实验内容的难度;通过品读“几个钟头”“一个也没响”“一根也没碰着”等词语体会蒙住眼睛后蝙蝠飞行的灵活程度;通过联系“没头苍蝇”“到处乱撞”“响个不停”等词体会塞住耳朵或封住嘴后,蝙蝠飞行的混乱状态。进而理解第6自然段实验的结果。
【表达学习】
学习、归纳作者从“问题、实验经过、结果”三个方面来写实验的方法。(详见《好文章是这样写出来的》(四下)
【阅读拓展】
阅读文后“资料袋”,教师出示有关仿生学的图片,补充相关文字资料,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阅读与探究兴趣。
12
【字词积累】
认识8个生字:殃,帚,腐,壤,翼,略,键,鲸。
【阅读理解能力训练及句段背诵】
1、分别读两篇课文,一边读一边想,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内容。
读《“打扫”森林》,读懂林务官下令把森林“打扫”干净和“森林却遭了殃”之间的关系。
读《人类的老师》,读懂人类从蜻蜓、鲸身上得到了哪些启示,解决了哪些问题。
2、把握每篇短文的主要内容。
3、综合两篇短文,认识大自然能给人以警示和启发,学习用联系的眼光认识自然界。激发阅读仿生学科科普读物和探究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第三单元整理
【语言积累】
1、语文园地:
“日积月累”:一些民间口头流传的谚语。
“我的发现”:体会一些词语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2、本单元中含义深刻的语句语句积累。
单元整理
现象——问题——答案
我们细读《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蝙蝠和雷达》《“打扫”森林》,会发现在文章的写法上有相同的地方:都是先介绍一种现象,然后,针对这个现象提出一个问题让读者和作者一起思考,然后,再给出答案。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先介绍过去两千年,黄河发生的变化,然后提出问题:“一条多灾多难的黄河,怎么能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呢?”,接下来,讲原来的自然条件好,是“摇篮”的成因;介绍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提出了保护建议。
《蝙蝠和雷达》,先介绍了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然后提出问题,接下来讲是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文章重点讲了科学家对蝙蝠的研究,讲了蝙蝠给“飞机”的启示。
《“打扫”森林》先介绍了德国林务官要求护林工人打扫森林引发森林树木“光秃”的现象,然后提出疑问,再作出回答。
介绍一种现象,针对这种现象提出问题,再自己做出具体解答。这是写“某种事物成因为主”的文章常用的方法。先介绍一种“藏着矛盾、藏着疑惑”的现象,目的就是让读者也能发现这矛盾,产生这样的困惑,让读者也为之而感到困惑、担忧。而这个时候提出问题,正好让读者也想知道答案。这样的开头方式,就能吸引读者认真地读下去,主动了解下面的答案。因为是带着疑问来的,读完了也就满足了,于是产生了读书的快乐。你要介绍“答案”,让读者感兴趣,认真读书了解答案的目的就达到了。
【写作练习】
本次习作的基础是综合实践活动。因此,要想学生能够有话可写,就必须认认真真、踏踏实实的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从主题的确定,分组,资料的整理,成果的展示,一环一环的走下来,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有所体验。此次习作,重点是记录实践活动的经过或心得,所以鼓励学生说真话,而且写完之后,让学生之间互相修改。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