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乘十”大于“十乘一”

(2009-12-02 13:10:07)
标签:

教育

分类: 教育探索

“一乘十”大于“十乘一”

由于教育形势的要求和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迫在眉睫。教师如何通过学习、写作有效地提高自身的素质,我有一个自身的体会:那就是“一乘十”大于“十乘一”。希望对博友特别是对同行教师能有所帮助。这里我不妨从学习和写作两个方面来分析一下这个简单的“公式”。

一、反复研读任何“一个”有益的作品,吸取他人的营养,丰富自己的内涵。

    在付出等量时间(或精力)的情况下,你对每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只看一遍,你可能阅读十本书(或十篇文章),这是“十乘一”;如果你对每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反反复复研读十遍,你可能只阅读了一本书(或一篇文章),这是“一乘十”。要通过读书学习内化为自身的素质,从效率上看,后者显然要大于前者。

    我们都知道,读书的方式很多,可以详读、也可以略读,可以读一遍,也可以读若干遍。一切都要根据书目(文章)的类别、读书的目的及读者的文化素养来选择。比如,看小说为消遣,一遍即可,翻阅书籍查资料,可以浏览式的一目十行。但对于想通过读书来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和思想理论素养,则一般都选择学术性书籍(文章)来研读。特别读那种立意新颖、内涵丰富、论述严谨的书籍(文章),而又是文化素养较差的读者,一般都要反复研读数遍,方可从中吸取一、二。

当今由信息“高速公路”所连接起来的“网络”世界,大大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为人们的学习提供了多元的信息渠道和更加丰富的内容。只要点击“百度”、“谷歌”,想要什么内容有什么内容。万事自有利弊,“现成”的东西太多了,谁还自己费劲去“创作”?因此,在人们中普遍弥漫一种浮躁的情绪,遍查“网络”、一目十行的人多了,“转载”、“翻版”的东西多了;读书的人少了,特别是真正“潜心”研读的人少了,因此,出自于自身“原创”的东西也就自然少了。“十乘一”的读法我不主张,因为尽管你接触的内容很多,但是雨“过”地皮“干”,在你的头脑中不会留下什么“东西”,充其量也不过把自己变成一个搞“下载”、“转载”的“机器”。只有“一乘十”去反复研读他人的东西,研究“透”他人的东西,是读书起码的要求。而这种反复研读的过程,正是自身内存的东西与他人的东西相互“交融”的过程。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通过领悟、消化,把他人的东西变成了自己的东西,增加了自己的“内存”,强化了自身的素质。

    二、对自己任何一个作品进行反复多次地推敲、修改、完善和充实,以求在新的基点上不断地深入和提高。

写“东西”也是如此,在既定的时期内,你如果完成了一个作品便对它置之脑后,可能你会完成十篇(或数十篇),这是“十乘一”,即“十个”作品都只加工过“一次”;可你如果对自己的一个作品进行反复地修改,并通过实践进行不断地充实和完善,这段时间你可能只完成一个作品,这是“一乘十”,即“一个”作品加工“十次”。

特别是对于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来说更是如此。他们不仅是培育祖国花朵进行辛勤耕耘的园丁,他们也在为提高自身的素质不断从事“笔耕”。尤其在“能力素质——职称——工资”的机制下,为晋升职称,教师们无不在同“文章”、“论文”、“课题”打交道。但据我所知,这些教师中特别是中学教师,多数都是按“十乘一”的公式从事写作(至于靠“下载”、“转抄”的现象不提也罢)。由于这些教师通过一次性加工完成了一篇论文,而一但获奖,便弃之不用了。所以,自己用笔写出来的东西却不能用嘴讲出来,更谈不上用之于实践了。有些教师教研成果很多,获奖论文数十篇,可是课堂教学却毫无起色。这样的教师又如何能培养出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呢?“高职(职称)低能”的教师只能培养“高分低能”的学生。

对于真正进取的教师不妨建议采用“一乘十”的方式进行写作和研究。对于你已经完成的论文或研究成果(只要是原创),千万不要弃之不理。要知道,这是你十分珍贵的经历、经验和认识成果,是你今后提高的新起点。好比登山,你的一篇论文的认识成果(水平)相当于登上一千米高山的一百米高度,如果对你的论文弃之不用或忘却,无异于又从百米的高度上滑落下来。至于你又写出了第二篇论文,也不过是再选一条登山的道路重向百米高度再攀登而已。如果能按我的提议尝试一下,你自然会体悟到,对你自己的论文每修改一次、充实一次,都会感到自己的提高。修改、完善、充实的不是论文,而是你自己。这种反复推敲、不断完善的过程,可使你能写、会说、更会做。要知道,写在纸上是死的,说起来是活的,做起来才是有用的。而这都要靠“一乘十”的写作和研究习惯,这一点,鲁迅是我们最好的榜样。

当然,我并不是主张每个人一生只去研究一个问题。只要是实践的需要,只要你自己有了某一方面的感悟或摸索到了某种规律性的东西,都可以去研究。这并不妨碍坚持“一乘十”的写作习惯。

    各位博友、同事,这是我多年的实践所证实的经验,(本可例举,只是不习惯于写自己太多)。也不算什么“压箱底”的东西,但愿笑纳。哈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