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一直是一个既怕累又怕麻烦的舒服主义派人士。俗语说,时尚就是要不怕冷不怕热不怕痛,我做不到,因此衣服永远是乱穿的。再比如说,我买了G11相机后,下定决心,以后出门就要带机子,随走随拍,可尽管G11比单反轻便了N倍,我常常还是嫌它重,结果看到某景某物,又后悔得吐血。
因此,如今倍加珍惜所有手边带着相机的日子。走在这11月的秋日上海街头,阳光暖暖的,我忍不住想将所有看到的东西都拍下来。这城市,我的城市,透过镜头我发觉自己更爱它了。
这是在人民广场那一带,我刚刚知道,双层红色观光巴士如今的起点站就在这里,而另一头终点站,似乎是南浦大桥。

向前走一点,就是我很爱的上海音乐厅了。

【上海音乐厅】原名南京大戏院,建于1930年,当年3月26日开业。1950年更名为北京电影院。1959年再更名为上海音乐厅至今。这座简洁中不乏美丽装饰的欧式建筑,数十年来见证了无数知名音乐家和各种形式音乐会在舞台上的成功表演,也经历了八十年代古典音乐热的壮观场面。2003年4月,为配合延安路高架的拓宽建设,上海音乐厅平移工程开始,工程耗资5000万,先在原地顶升1.7米,然后向南移动66.46米,再在新址往上顶升1.68米。6月17日,平移工程完成。如今它就坐落在延安路绿地旁边,周围更有一个小广场,看起来很有味道了。

音乐厅的内饰非常华丽,我曾在这里的一个小厅参加过某品牌的发布会,配合管弦乐四重奏的演出,让这么一个品牌发布会都仿佛减少了许多商业味,而透出些艺术感来。
再向前,就是延安路与西藏路的交叉口了,这里有一座四通八达的天桥。最前面那张照片就是在天桥口拍摄的,而当你登上天桥,目前一定会被大世界所吸引。
【大世界】重建于1924年,外表以及内部的剧场是仿西式的样子,而内部则更多是传统中式建筑的影子。这里曾经是上海最著名的游乐场所。我童年的时候,每逢过年过节,长辈们就会带着我们这些小朋友去大世界玩,照哈哈镜、看魔术表演,还可以吃光明牌冰砖或者现做的棉花糖。那是记忆中最热闹的画面,充满着气球、笑声和美味。
如今太多娱乐太多选择的时代,大世界已不再是吸引人的新鲜好玩去处,外表重新翻修过的大世界,里面不知道是什么样子呢?

拐上西藏路,往南京东路的方向走,就会经过人民广场了。这座上海最中心的巨大广场,曾经是本地人休闲、散布、约会、娱乐的所在。广场边总有人放风筝,博物馆前永远排着长队,对面则是门板般硕大的市政府大楼和白色透明的大剧院。
透过树木与草坪的缝隙,远处那隐隐约约的大楼就是市政府。我的感叹是,这草坪长得真好,绿油油毛茸茸的……

中午之所以去人民广场,当然是赴约的。约会的对象是个漂亮姑娘,是我以前那间杂志驻上海的时尚编辑。我们打算去的餐厅,是来福士广场上的港丽。
说起来,港丽我已经去过N次了,但每回都悲催地未能拍成照片。不是没带相机,就是相机没电。这次也不例外,边走边拍到达来福士的时候,我的相机电池显示已经开始闪动了……我还是抓紧最后那点儿电咔嚓了几张,拍得很匆忙,丑了点。
我知道吃个东西还拍照是件特别傻X的事情,可我的朋友笑天行说得好:“如果不按快门,日子也就这么过去了。”所以我这么无聊的人总想把自己做过的事、去过的地方留下些什么记忆,以免当未来回顾自己的一生时,只能道:我的人生……干了点啥都忘了!

红萝卜(广东人把胡萝卜叫成红萝卜,那里没有北方人的红萝卜)南北杏炖猪肘,里面还有一点南瓜,所以做成了清香的金汤。
我们就俩姑娘,于是只点了两个菜,还都特别家常。当这份炒豆苗端上来时,我都惊着了,什么时候起,传说中的融合菜代表港丽家,给的分量这么大了?

另一个则是日式南瓜炆排骨。点它是因为这是新菜,以前没吃过。但是上来我就后悔了,因为没想到汤里也有南瓜,现在又来一大盆南瓜!这菜同样诚意十足,我们俩只吃下了三四块排骨,其余打包回家了,回去的第二顿仍然把我给吃撑着了!

吃不下排骨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下面这个——蜂蜜厚多士。港丽的厚多士真是全上海最好吃的,外表烤得香脆,里面则是松软的面包,被切成一小块一小块的,排得整整齐齐。每一层面包块上都还分别刷过一层蜂蜜,又香又甜,每次吃到它,就不由要感叹人生有时候还是有意义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