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青少年成长“心”教育(二)关系篇——wpc106期活动

(2009-08-07 15:56:21)
标签:

青少年

依恋

亲子关系

师生关系

教育

分类: 小组活动

青少年成长“心”教育(二)关系篇

             ——星期三心理学俱乐部106期活动

                                                   文字:张书维

                     青少年成长“心”教育(二)关系篇——wpc106期活动

    今天,再续赖丽妍老师的青少年成长“心”教育课程。通过上次的“自我”课程我们了解不同时期的孩子的个体需要以及自我的发展,今天我们进一步学习各阶段孩子的“自我”与他人的关系。

   在课前的活动通知时,赖老师让我们举起一只手,不可有任何支撑,直至通知完毕。学员们都莫名其妙,不知道老师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但是大家还是照做了。在这短短的5分钟左右的时间里,学员们早就支撑不住了,到处寻找支撑点。当老师说我们举手的姿势,就是小孩陪同大人逛街时被大人牵着的姿势时,大家才恍然大悟。我们坐着做这个姿势都不能坚持5分钟,而孩子们却要被我们这么拉着走几个小时,我们总是从我们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当我们认为拉着孩子是为了孩子的安全着想的时候,却从来没有考虑过孩子的感受,在我们与孩子的关系中,我们总是高高在上,很少蹲下来去了解孩子内心真实的世界。那么如何与孩子相处呢?我们先来看看孩子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与特点。

    0~3岁幼儿期是孩子早期依恋形成并获得安全感的关键时期,婴儿大约在六个月以后,与父母建立了一种稳定的亲子关系,婴儿便形成了依恋。依恋是孩子与其父母之间的一种感情联系、纽带或持久关系,是一种内在的心理状态或情感状态。安全的依恋有助于培养孩子对己、对父母、对同伴、对世界的信任感、积极的探索能力,为孩子社会性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而,必须十分重视早期依恋的形成。

    3~6岁学龄前期孩子与父母的关系还是处于父母控制时期。这个阶段的孩子开始懂得,你、我、他的不同,开始尝试用“我”来控制自己以及家人,同时,也开始用“我”来表达事件与感受,开始体会自我决定的能力,这时的表现就会用各种的方式来试探周围人对他所做事情的反应,以及他个体所感受到的幸福感。在活动中,有母亲认为这个时期的孩子并没有什么分别的能力,所以要大人才能决定和控制事情发展的方向,而些时的孩子更多的是希望得到家长的支持与鼓励。

青少年成长“心”教育(二)关系篇——wpc106期活动青少年成长“心”教育(二)关系篇——wpc106期活动

    6~12岁学龄期孩子与父母的关系处在共同控制阶段。孩子的人际交往逐渐丰富起来,与同伴的交往也明显增多,与父母的关系从依赖开始走向自主,从对成人权威的完全信服到开始表现富有批判性的怀疑和思考,但孩子与父母仍然保持着亲密的关系,他们对父母仍然怀有深厚的依恋的感情。父母主要有三个主要的职责:在一定距离里监督和引导儿童的行为;有效地利用与儿童直接交流的时间;加强儿童的自我监督行为(如解释行为标准,说明如何减少危害)和教儿童知道何时寻求父母的指导。在此阶段,孩子都喜欢选择同性而不是异性朋友。因为在他们看来,同性朋友可以分享共同的兴趣,并从中获得快乐。此外,女性好朋友比男性好朋友更注重人际关系,因而也更愿意分享彼此的秘密,而男性好朋友之间则更看重活动本身及其成就。刚入学的孩子,几乎都对教师充满了崇拜和敬畏,教师在孩子的心目中是绝对的权威,从三年级开始,随着同伴之间交往的增多,特别是随着年龄增长,孩子的独立性和评价能力也随之增长,孩子无条件信赖、服从教师的程度有所下降,他们对教师的态度开始变化,开始对教师作出评价,对不同的教师也表现出不同的喜好,对于满意的教师表现出亲近,并报以积极反应,对于不满意的教师表现出疏远或反抗。

    12~15岁青春期(青少年早期)是孩子控制时期,孩子自己作出更多的重要决定。这个阶段是孩子身体发育的鼎盛时期,但心理发展的速度却相对较慢,这样,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及矛盾性更加明显的表现出来,他们产生一种强烈的成人感,在生活中不只是满足于衣食等物质生活,更渴望精神上的满足,而在这方面与他们谈得来的往往是与他们相似的伙伴。同时他们在心理上要求摆脱父母的控制,追求独立的愿望十分强烈;对于事物的判断更喜欢自己动脑筋去思考,不再象以前那样期完全依从父母的观点,父母的形象在他们眼里也不象学龄期那样十全十美,他们还逐渐发现父母身上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同时他们接触的社会人物逐渐增多,相比之下,父母就黯然失色了。

    15~18岁青少年中期,同伴关系具有更高的选择性及稳定性,同时还具有多样性的形式。青春期埋藏的对异性的消极感受几乎全部消失了,大部分已经跨过性别界限,而建立了异性友谊。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主要是从两个方面起作用:一是父母教养方式的直接作用,二是孩子对父母教养方式的看法所起的作用。师生关系是学校里对孩子具有深刻影响的垂直人际关系。在这阶段,孩子对教师的看法以及他们与教师的关系更加复杂了。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不再把教师看作父母的化身,教师的权力也不再那么大了。一个理想教师的身上,首先体现出来的是他的个人品质,即“理解”能力,情感反应能力,对人亲切诚挚的态度。也就是说,孩子愿意把教师看作是一位年长的朋友,其次才看重教师的职业、知识水平和教学质量,最后才是善于正确使用权力。

  当我们掌握了孩子的人际关系发展的规律后,我们就要对不同时期的孩子进行“对症下药”了,该严的时候严,该松的时候松,否则就会像影片《小孩不笨2》一样亲子关系极尽走向绝境,而孩子也会走向歧途。

    有人说,天下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教育孩子是一门深奥的学问,在教育这条道路上,父母仍是任重而道远。

    

                     青少年成长“心”教育(二)关系篇——wpc106期活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