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星期三心理学俱乐部导师胡慎之
最近,一个电视剧很热,好象为此有很多的争议。这电视从一开始就被很多人关注,这有点象是天命所归。
我也在看这部电视剧。一直以来我看电视剧喜欢看碟,因为可以把有限的时间花在我认为值得观看的情节上,一些常识性的铺垫,也就可以与导演或者演员通过“无意识”的交流,而不需要看得太仔细,用遥控器一点而过了。这样的行为受到声讨,因此,我就喜欢一个人看电视剧。假如有人要了解我对一部电视剧的看法和是否喜欢,只需要了解我看这部电视剧花的时间就够了。一晚上就能看完40集的电视剧,只是消遣。花一天一夜看完40集的,这电视剧就是我喜欢的。
就象我在做心理治疗的时候,我并不想去听求助者对我说的故事细节,这对于整个心理治疗来说没有太大意义,除非我有偷窥的愿望。心理治疗讨论的更多的是感受,而非情节。讨论的是感受,而非道理。假如我太多的被情节纠缠,那我就会成为求助者的亲人,朋友角色般的“道理,判断,和价值观”去讨论了,那我就成为“劝说者”或者是“照顾者”,我也就会违背治疗师的立场:中立,客观。这很不专业。
心理治疗师的共情,那是感同身受的是情感,而不是情节。每个人在相同的情节下,感受还是不同的。从感受上去体会,才能更好的了解和理解求助者的内在心理空间中发生的一切。我能做的,只是针对求助者的内在心理空间工作,而非成为对方的生活指导者。
在此赘述一遍治疗师的立场,只是再次提醒自己一次。因为,有时候,真的很难做到不被卷入,这也就是治疗师时刻需要觉察并需要督导的原因。而这样的现象发生的根本原因:治疗师是一个普通人。所谓大师级别的治疗师与初学者之间的区别不在于理论的多少,在于是否能时刻的在无我状态(均匀悬浮状态,第三只眼睛观心状态)。
看电视,我更想用我自己的角度去感受我想知道的东西,当然,也去体会我所想了解的东西,那就是人的心理过程和人与外在世界的关系,以及,人物内在模式,人格特点,在整个社会活动中反映过程。一旦有这样的电视剧,我还是比较喜欢的。还有一种电视剧我也喜欢,那就是战争题材的,这或许与我内心的军人情结有关系。
我有我自己看电视剧的方式,这就象是“杀猪杀屁股”,各人有各人的方法,没有对错,也没有好坏。假如导演看一个电视剧,可能更多的是看人物的表演是否到位;一个家庭主妇看电视,可能是去看情节是否有趣;一个不能独处而恐黑的人看电视,那电视剧就是发出声音的物件;一个批评者看电视,或许就是为了可以找到自己骂娘的细节;我看电视,也有我的需要和切入角度。
有趣的是,一对伴侣一起看同一个电视剧,会引起很多争论,或者是争吵。那是因为彼此角度不同,观点不同,一方想说服另一方,改变对方的潜意识动机。在论证一个问题:我是对的,你是错的。或者就是有另一个动机:生活不如意,或者太无趣而对对方有不满,需要一个情绪发泄的出口。电视剧也成了所谓的“鸡毛蒜皮”了。假如“鸡毛蒜皮”没有结合价值观或者道德伦理的判断,鸡毛只是鸡毛,而蒜皮还是蒜皮也。又假如,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没有抱怨和愤怒的情绪,鸡毛蒜皮,那只是生活中的一部分,只是享受生活的过程中的花鸟,情趣之物。
一对夫妻能有时间和谐的在一起看个电视剧,能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并不需要担心会招致对方的评价和指责,纯粹的享受在一起的时间,那这对夫妻的幸福指数是很高的。婚姻中开始要刻意去讲道理了,那一定是糟糕的婚姻。
加入星期三心理学俱乐部的行列,请点击
其他文章: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