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风田:十八亿亩土地面积红线是冷战思维
(2009-01-03 00:47:20)
标签:
财经粮食安全农村农民三农政策十八亿亩红线土地政策 |
分类: 粮食安全问题 |
郑风田:十八亿亩土地面积红线是冷战思维
郑风田
(中国人民大学)
目前十八亿亩红线还有一个假设的前提是世界发生了冷战与全球贸易禁运,各个国家都自给自足,相互间进行粮食封锁。这个假设也是错误的。因为目前全球化的发展,已使各个国家的经济联为一体,谁也离不开谁,这样的冷战思维假设也是不成立的。通过粮食禁运等贸易报复手段来对某一国家进行限制的行为是不成立的。即使是冷战时期的贸易禁运也从来都没有成功过,因为全球不是铁板一块。
卢峰在一篇专门的文章中,对全球粮食贸易禁运的文章中对过去冷战时期发生的粮食贸易行为进行了回顾,发现过去数年来,即使在冷战时间,这样的粮食贸易禁运也从来没有成立过。
倒是近年来国际上特别重视人道主义的援助,当某些国家出现的灾荒与饥荒时,国际社会马上行动起来,通过多方手段来援助爱灾国家。因为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国际社会也不会眼睁睁看着某些国家的居民被饿死而袖手旁观的。那些假设全球对我国进行粮食禁运,让人批的国人被饿死的假设是不成立的。
当前在对粮食安全问题的讨论中,存在着“泛政治化”的倾向,即以80年代美国对苏联的粮食禁运等事例为依据,认为在国际事务中,粮食问题可能成为发达国家的“武器”之一,如果中国不能保障粮食自给,过多依赖国际市场,将受制于人。
然而,许多学者的分析同时表明,“粮食武器论”的观点并不能完全站住脚,粮食禁运的概率也非常小。谭术魁等(2003)对1950——1984年间全球10次粮食禁运作了考察,认为我国遭受禁运的可能性很小,即使发生禁运,也可以通过反危机调节来化解风险。
卢锋(2004)引用Hufbauer和Schott(1985)对经济制裁所做的系统研究指出,20世纪50年代后发生了85次经济制裁,其中涉及食物的出口贸易禁运为10次,9次目标国为发展中国家,一次为前苏联,8次禁运由美国发起(Winters,1990)。然而,在这10次食物禁运中,至少有一半属于部分或全部中断援助性粮食出口,只有一次属于出于政治动机,部分或全部中断与进口国发生的商业性粮食贸易,即美国1980-1981年对前苏联实施的主要以粮食出口为对象的贸易禁运。
然而,这一次禁运并不能阻止外部粮食源源不断地流入前苏联,虽然的确使其不得不支付较高的粮食进口政策并带来一定经济损失,但美国却因禁运政策承担了更高代价,Gilmore(1982)总结称“大量证据表明,使用食物武器的努力更可能危害而不是维护美国的利益,历史已经证明,食物武器更能对其使用者而非其目标对象造成危害……食物武器是已被试验但证明无成效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