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四辑大江南北觅旧踪(二十一)走进西津古渡

(2017-10-17 20:10:15)
标签:

杂谈

分类: 旅游札记
第四辑大江南北觅旧踪(二十一)走进西津古渡


              走进西津古渡

    我是从老市区的镇江博物馆,转角来到一墙之隔的西津古渡。西津古渡是镇江古城最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顺着一条坡度平缓的石阶路一路向上,坡顶上有一座雕花砖砌成的券门,门上的横额镌刻着“西津渡街”四个大字。券门之外,是一个风情万种的新镇江,这里街道宽敞,这里的高楼大厦不多,绝大多数是一些低矮的建筑,其风格为中西合璧的款式为多,已灰黄为基调的杂色砖堆砌的建筑墙体,基本是采用民国早期的建筑风格,其中大量吸收了早期西洋建筑的艺术风格。
    走进西津古渡的首道券门,里面是迥然不同的两个世界,一条青石板铺就的小路曲曲弯弯,呈东西走向蜿蜒起伏的向前延伸而去。青石板路两边,一座座中国传统的古典建筑依次而建,把我们立刻带入那久远的古老镇江。
     西津古渡所在的位置是长江岸边的云台山,是一座不到百米高的山峰,站在山下纵观整个西津古渡,就像是依山而建的一片古老的建筑群。那条蜿蜒曲折的西津古街,其实就是悬挂在山崖上的一条古老的栈道。整个西津古街全长约一公里,而悬在山崖上的这五百米栈道,是从头道券门延伸至待渡亭的一段古街,这里有着无数风雨岁月留下的历史遗存,是西津古渡景区最精华的部分。那一座座古朴典雅的中国传统建筑,一座座飞檐斗拱的亭台楼阁,错落有序的镶嵌在云台山麓,成为镇江古城独有的一道城市风情。
    西津古渡的古街上,大多古建筑都是明清时期的历史遗存,现在这些临街的木结构建筑都已经开辟为商业场所,这里有古玩字画和工艺品市场,这里有各种各样的旅游纪念品市场,还有很多各种风味小吃,充斥着这条古老的街道。古街上熙来攘往的行人都是外地的游客,已经很少有镇江人光顾这个地方。如果是节假日期间,这里更是人头攒动,。好在我来的时候,正是清明之后五一节前的一段空闲时间,才得以逃脱那人满为患的窘境,可以静心的观赏这些古老的建筑,感悟这里浓郁的民风民情。
    西津古街上有两座烟雾缭绕的亭状香炉,继续前行就是西津古渡的第二道券门,横额上镌刻着“飞阁流丹”四字。走过券门所看到的,虽然还是明清风格的古老建筑,建筑风格确是有了很大的不同,建筑的规模也恢弘了很多,那雕梁画栋的古典建筑窗栏梁柱都被漆成浓艳的朱红色,恰好对应了“飞阁流丹”典雅意境。
   陡然间,我看到一座立于古街之上的过街石塔,它的引人瞩目之处在于他的建筑形式各风格与周围的建筑迥然不同。这座白色的喇嘛塔屹立于人行通道的上方,每个经过的行人都要从塔下走过,抬头仰望,令人心生虔诚与敬畏之感。在塔基之下有一座修葺纪念碑,上面书写着:“西津古渡过街塔又称昭关石塔、观音洞喇嘛塔、瓶塔,系元武宗海山皇帝命元大都白塔寺工匠刘高仿京刹梵相而作的金山般若禅寺的一部分。竣工于元至大四年(公元1311年)或稍前”。让我们得知这座古塔已经历经了六百多年的岁月沧桑风雨侵蚀,原来它是和北京白塔寺塔处于同一位大师之手。在佛、道盛行的中国大地,喇嘛塔并不多见,在江南大地更是独一无二。
     我在西津古街上一路前行,一座座各有风情的建筑从我身边一一闪过,它们在这条古老的街道上矗立了千百年,它们目睹着镇江这座江南古城跌宕起伏的历史进程,见证着长江之畔千百年来所发生的沧桑巨变。每一座建筑里,都潜藏一个个家族的起伏和兴衰,都给我们留下一个个凄美的故事。而此时的古街上,一对对盛装的新人也在这里拍摄婚纱照,那幸福的脸上充满笑容,和这条充满历史沧桑感的西津古街形成强烈的反差,这也是一种历史的穿越吧。
    在西津古街两旁,矗立着一些铸铜的人物雕塑,这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让我们看到当年西津古渡的社会风貌和民俗风情。其中有一组雕塑,是一个身着马褂的生意人和西装革履的洋人在洽谈业务,这说明在很早的年代,镇江已经是一个向世界开放的江南城市,闭关自守除了扼杀自己民族的发展,是挡不住世界经济大潮的冲击。
    我在这浸润着一代代镇江人血汗的石阶路上一路走来,看着这些陈迹斑斑的古老建筑,不禁心潮澎湃,一次次浮想联翩。我似乎是在循着先人的足迹,再一次走进那悠远的历史,走进那风雨飘摇的烽火岁月。千百年苦难岁月,只是弹指一挥间,多少荣华富贵和烽火硝烟,都已化作昨日烟尘。此时镇江的天空艳阳高照,春风拂面一片祥和,独有我这远路的幽灵,郁郁寡欢的徘徊在这条古老的街巷里。
    我怀着强烈的好奇,在西津古渡边走边看。在不知不觉中已经走完这五百米的古街,走过了这片充满故事的古老市井。前面就是待渡亭,顾名思义是各路商旅在此候客登船之地。可是在此时此刻,这里已经没有了当年那波浪翻滚的壮观场面,甚至看不到一点长江的踪迹,让我徒有唏嘘,唯自感叹。
     从待渡亭继续延伸的五百米旅程,是一片老式的民居,前面就能看到一块高崖耸立的石壁,这就是西津古渡的蒜山石崖。当年的山崖之下就是滚滚长江波涛,陡峭的山崖也成为镇江古城扼守江岸的一道天然屏障。从清代以后的数百年时间内,由于长江河滩泥沙淤积,导致镇江地段江岸逐渐北移。当年的西津渡口和蒜山石崖,只能和长江遥相呼应。
     现在,一条宽阔的长江路横亘在西津古渡和长江之间,新建的长江路和长江之间,如今也已经建成一座开阔的滨江公园。在西津古渡登船远行,已经成为镇江人心中遥远的梦。


第四辑大江南北觅旧踪(二十一)走进西津古渡



第四辑大江南北觅旧踪(二十一)走进西津古渡



第四辑大江南北觅旧踪(二十一)走进西津古渡



第四辑大江南北觅旧踪(二十一)走进西津古渡



第四辑大江南北觅旧踪(二十一)走进西津古渡



第四辑大江南北觅旧踪(二十一)走进西津古渡



第四辑大江南北觅旧踪(二十一)走进西津古渡



第四辑大江南北觅旧踪(二十一)走进西津古渡



第四辑大江南北觅旧踪(二十一)走进西津古渡



第四辑大江南北觅旧踪(二十一)走进西津古渡



第四辑大江南北觅旧踪(二十一)走进西津古渡



第四辑大江南北觅旧踪(二十一)走进西津古渡



第四辑大江南北觅旧踪(二十一)走进西津古渡



第四辑大江南北觅旧踪(二十一)走进西津古渡



第四辑大江南北觅旧踪(二十一)走进西津古渡



第四辑大江南北觅旧踪(二十一)走进西津古渡



第四辑大江南北觅旧踪(二十一)走进西津古渡




第四辑大江南北觅旧踪(二十一)走进西津古渡



第四辑大江南北觅旧踪(二十一)走进西津古渡



第四辑大江南北觅旧踪(二十一)走进西津古渡



第四辑大江南北觅旧踪(二十一)走进西津古渡



第四辑大江南北觅旧踪(二十一)走进西津古渡



第四辑大江南北觅旧踪(二十一)走进西津古渡



第四辑大江南北觅旧踪(二十一)走进西津古渡



第四辑大江南北觅旧踪(二十一)走进西津古渡



第四辑大江南北觅旧踪(二十一)走进西津古渡



第四辑大江南北觅旧踪(二十一)走进西津古渡



第四辑大江南北觅旧踪(二十一)走进西津古渡



第四辑大江南北觅旧踪(二十一)走进西津古渡



第四辑大江南北觅旧踪(二十一)走进西津古渡



第四辑大江南北觅旧踪(二十一)走进西津古渡



第四辑大江南北觅旧踪(二十一)走进西津古渡



第四辑大江南北觅旧踪(二十一)走进西津古渡



第四辑大江南北觅旧踪(二十一)走进西津古渡



第四辑大江南北觅旧踪(二十一)走进西津古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