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的古城墙
象中国所有的历史古城一样,常州城也曾经有过完整的城墙体系,只是因为历史的变迁,尤其是百年来的社会动荡,特别是近几十年的城市规划改造和建设,几乎让这些古老的城墙荡然无存。
常州市的古城墙,现在仅存的部分是古城的西瀛门城墙,是明代城墙的遗址。就是这段仅有二百余米的古城墙,也是因为很尴尬的原因,让它得以保存下来。因为自民国以来,西瀛门一带是常州城著名的商贸金融一条街,曾几何时,这里是商铺林立,很多店铺就建在城墙之下。有的商家更是依墙开店,甚至是掏空城墙建成为居室,虽然古城墙遭到很大的破坏,却在大多城墙被一一拆除的时候,这里因为建筑密集而无法拆迁,西瀛门这段城墙阴差阳错的保护了下来。
关于常州的古城墙,很多历史典籍上有过明确的记载,其中光绪版的《武进阳湖县志》和《武进阳湖志余》,都有过对常州古城墙的记载。特别是近些年编纂的《常州市志》,更是以详实的资料描述了常州城墙建造的历史过程。
常州最早的城墙是内子城,始建于西晋太康年间,此后的漫长岁月中屡废屡修。唐景福元年的公元892年,押衙检校兵部尚书率众重修内子城。五代时期吴顺义元年的921年,刺史张伯宗增建了外子城,整个城垣西面沿着玉带河东至迎春桥,南面沿着迎春路、白云渡、惠民桥、甘裳桥、觅渡桥一直到西水关,城墙周围七里有余。城墙高近十米,宽约六米。城墙共设四个城门。分别是迎春、金斗、迎秋、北极门,城墙内外均为砖石所砌十分坚固。有一首诗曰:毗陵城如金方斗,说的便是常州古城墙。
五代时期吴天祚元年的公元935年,时任刺史的徐景迈重建城墙,东起关河至舣舟亭,南沿大运河直至西水关,西沿大运河、锁桥河、市河。这是历史上常州古城规模最大的城垣,城墙周边二十七里有余,共设八座城门,东有朝天门、怀德门,南有德安门、广化门,西有朝京门、北有青天门、政和门,还有东钦门。城墙上建有御敌楼,外面外有城壕。
宋代绍兴二年,时任常州知府的余竣率众对城墙加固修建。南宋末年,元兵大举进犯江南,遭到常州人的顽强抵抗。元朝丞相伯颜调集二十万大军才把常州城攻破,恼羞成怒的元兵大肆屠城,整个常州城遭到毁灭性的破坏,成为一片废墟,古城墙也只剩下残垣断壁,据说当时仅有七名常州人因藏于惠民桥下而幸免于难。大伤元气的常州城经过很多年得以重新复苏。
明代洪武年间,朱元璋委派大将汤和驻守常州城。为了便于防守,汤和保留了北段城墙,东西南三面都进行了收缩式的重建,原本周长二十七里的城墙,变成为周长十里的常州新城。到了清代,风雨侵袭和社会动荡,常州城墙修修补补维持到咸丰时期。咸丰十年的1860年,太平军攻陷常州,四年后清军又收复常州,期间原本千疮百孔的城墙遭受严重的破坏,直到清末才进行了最后的修建。
随着冷兵器时代的结束,现代交通的兴起,城墙的作用不仅越来越薄弱,反而成为城市建设的束缚和羁绊。民国时期的社会动荡,常州城市的不断规划建设,残破的城墙被逐渐拆除。解放以后的大规模拆除,让常州的古城墙几乎荡然无存。大量的城墙砖成为建房修路的基础材料,只剩下西瀛门这一段残破不堪的旧城墙,见证着常州古城的历史。
进入新世纪以后的2003年,常州市在西瀛门地区规划改造中,将这段六百多年前的明长城浮出水面。经过重新修建的这段明城墙拨开历史的薄雾,让我们看到了曾经的常州古城墙。
我登上高高的城墙远远望去,文亨桥边那些古朴的老建筑,散发着常州城古典的气息,俯瞰运河,开阔的河道向着城市的远处不断延伸,碧水幽幽,承载着动静相宜的水乡风情。运河两岸,一座座高耸的高楼商厦拔地而起,成为常州城发展历程中的一个个丰碑式的标志性建筑。
我凝目脚下,这里就是曾经的常州古城,这里承载着常州城千年的沧桑历史,承载着这个城市的喜怒哀乐和悲欢离合。常州的这座古城墙见证了常州人风雨血雨腥风的苦难岁月,也目睹了今日常州突飞猛进的发展步伐。它更期待着常州这座江南古城更加璀璨的明天,这也是我心中最美好的祈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