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风貌
大巴车把我们直接送到大理古城,走进古城南门外,我们首先见到的是一座高大的城楼,叫做文献楼,这是大理的标志性建筑,素有“大理第一门”之称。它始建于清康熙年间,楼上悬挂的匾额,是康熙四十年云南提督偏图所题的“文献名邦”,所以叫做文献楼。
文献楼横跨于南面进出大理古城的通道上,是当年官府迎送达官贵人的地方。文献楼是一座与木结构建成的两层歇山式镝楼,既有中原古典建筑风格,又揉入白族建筑的特色,恢弘壮丽,蔚为大观。
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大理古城,就是当年的羊苴咩城,现在的主要建筑是明朝时期恢复重建的。古城的城墙呈四方形,城门四开,上面分别建有高大的城楼,城墙之下有卫城。城墙内外层用灰砖砌成,城内由南至北纵贯着五条大街,从西至东横穿了八条街巷,这个呈棋盘式布局的古城,有九街十八巷之说。南城门和北城门之间一条宽阔的大街贯穿南北,两边的深街幽巷纵横交错。站在高高的城墙之上,可以清晰的看到城区建筑和街巷,那清一色的灰瓦素墙,彰显着古城的古朴典雅,更有那鹅卵石堆砌的墙壁,显示着优雅别致的艺术风格。古城之外,有三条溪水迂回而流,成为古城天然的屏障,遥望古城,让我们感到一种庄重和威严的气势。
站在古城墙上,我们可以看到大理著名的的崇圣寺三塔,它是大理的标志性建筑。它与古城西南角的弘圣寺古塔遥相呼应。崇圣寺位于古城西北,三塔中的高塔叫做千寻塔,当地人亦称文笔塔,底方十米,高近七十米,是一座十六级的密檐式空心四方形砖塔。三座宝塔南北相列拱卫着崇圣寺。崇圣寺是大理一座古老的寺院,历史上九位皇帝在崇圣寺出家。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中称之为“天龙寺”。
饱经风霜的崇圣寺在战乱和自然灾害中损毁。直到进入新世纪以后崇圣寺得以重建,于2005年建成后对外开放。我们因为旅游时间不足,不能亲自前去游览,只能遥望古老的崇圣寺三塔而心生感叹。大理的弘圣寺则毁于明代初期,后来就再也没有重建,只剩下这座高四十余米的十六级宝塔,让我们看到它在孤寂中耸立了几百年,默默地见证着古城的岁月沧桑。
大理古城的城门上,高高耸立着雄伟的城楼,象征着古城气势的恢弘。我看到与其他古城墙绝然不同的是,宽大的城墙之上居然生长着高大的乔木,这说明砖砌的城墙之间是堆土而成,而且这里气候温润,这些植物才得以在这里深深扎根,给古城墙带来一点浓浓的春意。
站在厚重的城墙上俯瞰古城,在纵横交错的街道中心,古朴的建筑中有一座醒目的楼阁,那就是曾为古代南诏王的国宾馆五华楼。当时的五华楼是一座高达五层的建筑豪华,是朝廷官员聚会和宴请宾客的地方,其空间可容纳万人,可见其当时的规模。从南诏国开始的千年间,五华楼多次烧毁又数次重建,规模已经越来越小。
现存的五华楼是1998年重建,下面是一个高大的台座,上面耸立着一座高二十余米的三层楼阁,飞檐斗拱,仍显示着它典雅古朴的建筑风格,成为大理古城的标志性建筑。现在的五华楼一带,已经辟为书画文化市场,这里经营着各类书法字画,还有一些油画工作室,我看到有一个从事素描的中年男子,它可以为游客当场作画,他的人物素描水平可圈可点。现在的五华楼,已经成为大理文化的一个新亮点。
大理古城也是一座水乡,潺潺流水从城外引入,在城中迂回流过,给古城带来一些温润和柔情,只是这古城流水和江南水乡相比,还是风情迥异。
我在大理古城迷宫般的街巷中,马不停蹄的四面穿行着,虽然这里和其他的江南古城一样,也有着过度的旅游商业开发,我还是能从这些古老的建筑中,寻觅到南诏古国和大理古国的历史遗踪。从这些建筑的细节和白族姑娘醒目的民族服装上,感受到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
仰望城外巍峨的苍山,我从那蓝天白云下的皑皑雪峰,感受到这个高原古城的无穷魅力,俯首遥看那碧波荡漾的洱海风光,我感悟到潜藏其中的多元化文化,感悟大理古城厚重的历史积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