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香水的迷惑

(2009-01-19 08:45:17)
标签:

玫瑰油

香水

bbc

翘鼻

香氛

都灵

bbc中国网

文化鸿沟

鸿冈

文化

分类: 鸿冈:北京玩到伦敦

大家好,我是BBC中国网《文化鸿沟》专栏撰写人鸿冈。

 

巴黎“老佛爷”百货公司(Galleries de Lafayette)的香水大厅里,各厂家的香水按名称的头一字母从A排到Z,应有尽有。

 

每当圣诞节来临,就到了人们买礼送礼的季节。对于英国的香水行,这是一年中的重要商机。

我看到广告上展现或者商店里陈列的精美香水,有时候会联想到自己失去的一次发财机会。

那是在18、19年前,当时我和一个美国作家朋友在中国甘肃和青海旅游,去了藏传佛教的拉卜楞寺和塔尔寺,也去了青海湖畔的鸟类保护区。有一天在一个镇子里的小饭馆吃饭,一位老者过来,请我们跟他回家谈一宗买卖。

我推说我们俩都不是买卖人,但他说没关系,他自己退休前是军官,也才下海不久。

 

http://www.bbc.co.uk/f/t.gif
用玫瑰花蒸馏提炼精油的技术相传是1千年前波斯名医阿维森纳(Ibin Sina)发明的

 

 

复杂的成分

到他家里之后,他拿出一份好几页长的表格递给我,上面全是玫瑰油的化学成分分析。据说玫瑰油含有将近300种不同成份。

他说他能提供上好质量的玫瑰油,若我们去法国替他找到买主,可以提成获取可观的款目。

表上的“香茅醇”(citronellol)、“橙花醇”(neroli)和“芳樟醇”(linalool)之类术语当时把我搅得天花乱坠。我发现香水里原来颇具学问,但这只让我更不肯轻易涉足这个领域了。

尽管买卖没有做成,我从此知道玫瑰油是一公斤售价数万元的“液体黄金”,是高级香水的重要成分,而且中国西北是一个丰盛产地,其中甘肃一个叫做苦水乡的地方尤为出名。

艺术创作

在那以前,我对香水的认识基本局限于过生日或过年收到过的几种须后水。后来自己也买过,但若有人问我如何判断喜欢哪种,不喜欢哪种,除了嗅觉的直觉生理反应,和一些美好或恶劣的联想,我恐怕说不出什么所以然。

去年年初发行的《香水指南》(Perfumes: the Guide)作者卢卡•都灵(Luca Turin)和塔尼亚•桑切斯(Tania Sanchez)可不同。这对夫妇为了写他们的书,品味了不下1,500种香水。

 

http://www.bbc.co.uk/f/t.gif
香奈儿5号香水1921年投入市场,至今仍是最走俏的香水之一。

 

在他们说来,需要明确的第一点,是香水散发的绝不仅是采集来的自然芳香。

每种香型的设计,实际上就如同谱写交响乐章或者绘制油画,属于艺术创作,只是这种供人嗅觉享受的艺术,比音乐或美术品更便于携带而已。

复合味

也许另一种可行的比喻,是中餐的烹调。从这本书中可以看出,香水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同用料的巧妙搭配,是复合味的效果。

这其中除了天然香料,也有化学合成的人造香氛。书的作家都灵说,当今的香水可说以人工合成的香料为骨架,以天然香氛为肉体,缺一不可。

在他说来,正是因为合成香氛在香水里的重要性,所以香水业是在1880年代步随有机化学业的后尘而发达起来的。

都灵以法国名行娇兰(Guerlain)为例,说20世纪初年这个家族的调味名师艾米•娇兰(Aimé Guerlain)用的是90%的人工合成的香子兰芳香,和10%的天然香子兰。

阶级性和民族性

尽管人工香料如此重要,在推销时,商家还是喜欢用“天然”、“自然”这样的字眼。这样给人制造幻境,让人觉得弥漫在他们的芳香里,犹如陷入自然的怀抱。

香水的芳香不仅化学构成复杂,它的社会内涵也一样。不同阶层的追求,不同民族的崇尚,在嗅觉上都有体现。

 

http://www.bbc.co.uk/f/t.gif
众鼻难调:和妻子Maggie一起在伦敦海鲜市场摆摊的Roger觉得鱼腥如同香水一样迷人,而最近美国汉堡王连锁行Burger King推出了烤肉味男用香水。

 

 

法国马塞尔•莫斯(Marcel Mauss)民族研究所的罗德•沃森(Rod Watson)曾参与研究《气味的社会学》(The Sociology of Odors)。

他说,人之所以要用香水,同性追求、社会地位、宗教信仰等社会领域都有关联。

翘鼻子

人们选择不同的香水,总希望达到某种效果,给周围的人制造某种印象。

然而实际效果往往同预期的效果截然不同。我自认为芳香,你却可能闻到铜臭;我认为高雅含蓄,你可能觉得低俗呛鼻。

沃森说,对香氛的这种不同审视判断,常常在社会上用来压抑、排斥所谓的“外群体”,即那些被放逐到社会边缘,不受到尊重的人群。

在今天的世界里,公然因为一个人的阶级或民族背景而直接贬斥他,在大多数社会环境里都是不能接受的,但若是因为他身上的气味而蔑视他,却往往还能说出口来。

但是指责什么人身上孜然味、咖喱味大,或是蒜味、酥油味重,往往是地域文化里排他观念的代用语。而感叹谁的香水味重,对他身上抹的香味翘鼻子,流露的实际上也可能含有阶级或民族鄙视的潜台词。

好了。写到这儿,赶紧收笔。文章和香水一样应该点到为止,唠里唠叨,没完没了,就跟身上香水味太重一样,会被人唾之以鼻。

[欢迎读者网友就本文发表意见]
如果你有兴趣阅读我的更多文章,欢迎登陆BBC中国网《文化鸿沟》专页:
http://www.bbc.co.uk/china/lifeintheuk/story/2008/02/080226_culturegap_archive.s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