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京都的街巷人生

(2025-01-08 00:24:26)
标签:

千年繁华

寿岳章子

味噌

榻榻米木屐染坊

沉重的身份

分类: 那些书影人

多年前,第一次去京都之前,火速拿了本别人推荐的《千年繁华》来看,但是觉得离想象中的风土人情志差了很多,匆匆翻完就丢在一边。

去过几次京都之后,忽有所感,又拾起这本书重读了一遍。

其实,这本《千年繁华》还有个不能忽略的副标题“京都的街巷人生”。

作者寿岳章子(1924—2005年)用有别于传统风土人情志的手法,通过父母定居京都后的日常生活,以一种看似琐屑的手法写下她心目中的京都;我最初读时觉得不耐烦,正是因为读了几十页,依然在讲寿岳老先生和夫人的事,之后的京都小店、京都饮食、京都名流与京都工匠,也都是围绕寿岳夫妇展开的。

上世纪初,带着简单行李奔赴京都的寿岳夫妇,像其他来大城市的人一样,在城郊找了房子租住下来,那是在南禅寺;之后有了积蓄,他们在京都西南角的向日市盖起了自家的房子;寿岳先生忙着教书,寿岳夫人一边操持家务,一边开补习班贴补家用。

此时,和寿岳家相关的京都各色人士,开始陆续登场了:帮忙造房子的工匠、做榻榻米的师傅、扫帚店、味噌店、木屐店、染房、茶叶店、果子(点心)店……各式各类的匠人,是构成京都千年繁华的基础。


京都的街巷人生


只是在现代化高速发展的洪流中,有些店铺终究没能坚持下去。日常爱用的扫帚、下雨天也能不溅起泥水的木屐,都已关了门,是否还有这门手艺的继承人,不得而知。幸而西阵一带的那些织物店坚持了下来,今天人们有幸还能见到精美的西阵织……

寿岳章子以她当时六十三岁的年纪,波澜不惊地写下她生于斯长于斯居住一辈子的京都的点点滴滴,以及这座千年古都,在外人眼里看起来种种极其古怪特殊的风格。

比如以我在京都的观感,最明显的莫过于那些电线杆啦。在祗园周遭的各式料亭边,在不时可见艺伎出没的幽巷里,偏偏从烂漫秋叶梢头伸出的,是如同蜘蛛网一般的电线杆和电线——把这些碍眼的东西藏到地底下去很困难吗?我想,全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城市觉得困难,只有京都奇怪地陷入了困境:因为这些街巷无法拓宽还经不起挖掘,搬掉电线杆不难,登天之难的是和电线杆毗邻的那一间间美丽木头房子——标准的投鼠忌器。看见这样的景象,会有一种“今夕何夕兮”的迷人紊乱。

京都人仿佛天生有一个沉重的身份,那就是“守护者”,守护什么呢?他们负责守护一个有着一千两百年历史的庞然大物,凭借强韧的生命力与现代潮流相抗衡,使它悠长丰富的情味流露在街巷的一景一物中,也让流连其间的人因为那份情味而触动心弦。

有旅居日本的老同学对我说:你可曾注意到,寿岳章子的这本书,并没有花费功夫跟你夸耀二条城、平安神宮、清水寺、金阁寺这些个五星级的京都地标景点?这些已被列为国家文化遗产甚至世界文化遗产的宝物,反倒是京都最坚强又绝不会失去的部分。即便哪天这座古都不再繁华如梦,甚至凋败不闻人烟,它们仍会得到应有的照料留存下来,就像金字塔、狮身人面像和神庙依然矗立在荒芜的沙漠中一样。

是的,寿岳章子说来说去的,是那些让京都仍然活着的东西,也正是京都最容易变化失去的东西──那些街巷、那些琳琅满目的店家、那些榻榻米、味噌、布料、拖鞋、紙張、果子等等,以及制造它们和使用它们认真生活着的京都人。

比起游客视角,果然还是要读在京都生活的人写的书,用这些细枝末节、柴米油盐、走街串巷,鲜活地填满我脑海中的古都,然后合上书页,深深一叹。



我的微信公众号:说话的鱼shen

京都的街巷人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