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理解的文艺,就是顺从内心

标签:
说走就走的旅行马尔克斯真人秀小众顺从自己的内心 |
分类: 自圆其说 |

据说“文艺”已经变成骂人的词。笑了。
文艺的标签大致如下:爱书爱电影爱音乐爱摄影爱旅行爱做手工梦想开一家自己的咖啡馆……
搜索一下“文艺”,衣服一定要穿麻,宽大到均码;鞋子一定复古款,牛皮或者帆布;文艺小店一定要小且在老弄堂里;店主一定要高冷,东西一定是店主手作,咖啡馆一定要有猫;看书则一定看张爱玲、卡夫卡、马尔克斯,旅行一定要说走就走,穿曳地长裙的说走就走……
这些标签,不是一两个曾经以此引领一时风潮的人就能够打造的,是媒体、书商、旅行社、广告商、抄近道的文艺青年们互相共振出来的结果,是文艺的方便法门。——至此,才使得只要提到文艺和文艺青年,全民都会撇撇嘴,也才使得真正热爱《百年孤独》的人,说起来都会脸红。
而我跟上述的那些基本不沾边。
我是走过不少地方,大多是拜工作所赐,本质上我却是个宅人;我最不喜欢的面料就是麻,嫌它纤维粗硬穿着不舒服;我的咖啡都是在家里和工作场所喝的,很少去咖啡馆;至于读书,我得承认,读《百年孤独》肯定比读《让一夜暴富成为可能》有趣得多,但我也绝对不会痛心疾首地责问他人:怎么可以不读马尔克斯?——即便如此,周围熟悉的人,还是经常会说我“太文艺了”。
细究一下,文艺,在很多人看来就是有点与众不同而已?而我就是被人认为:喜欢的内容小众一点,爱好的事物小众一点,审美的眼光小众一点吧?
比如,雄踞世界第二票房的中国电影,就没我多少贡献。我从来鄙视那些凑段子、挠你胳肢窝、赚了钱就鸡犬升天的国产电影,中国电影不缺我这一张票。我不会为《致青春》感动,为《人在囧途》击节,但是我会为小津电影里女儿出嫁后转身的父亲母亲悄悄掉眼泪,也记得在亚平宁半岛上费里尼的老家,春天来临之前的满城飞絮,人们走上街头,顶着飞絮,唱歌跳舞,烧掉旧垃圾,又是一年春来到。
那些真人秀节目,也经常遭我口诛笔伐,做着大众化的媒体工作,却不追随大众声音大众浪潮,反倒鄙视那些哗众取宠的大热闹,不去为鼓噪淹没真情的事情添砖加瓦。我情愿花时间去看点被忽视的,小声的,柔软的东西,比如熟人拍的纪录片,博友用心的文字,只要真情实感说人话,我都喜欢常来串门,瞧瞧小热闹。
对于一种东西,我的选择标准是自己需不需要,而不是“瞧,大家都在用”!——迄今为止,我的手机只用来和人电话谈工作,或查找信息,或听书玩游戏;我没有随时拍照晒照片的习惯,从来不发九宫格;公号每周一篇文字,关闭留言;微博只在看网球时和球友聊球;也不在微信和人聊天,只是有事说事——我不认为这样就是好的,肯定会错过很多精彩和分享,但是对我个人来说,我没有很多想即时发布的信息,也没有那么迫切的愿望去观看别人的生活,这样就够了。
更多时候,我是一个愿意把自己藏起来的人。
有人就说,瞧瞧你的这些选择,可不是“太文艺了”?
我纠正:我没有做这个选择,我只不过是顺从了自己的需求,因为我就是这么一个人。如果说这是文艺,那么在这个潮流变换快速前行的世界里,还有什么,比这样的“文艺”更能让我坚持的事情呢?
我的微信公众号:说活的鱼shen
前一篇:水过无痕,却有温度
后一篇:好吃的文字,好吃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