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吃的文字,好吃的书

标签:
蔡澜吉隆坡阿城棋王吃主儿果蔬鱼虾身在福中不知福 |
分类: 那些书影人 |
先读两段写“吃”的文字。
“吉隆坡。清晨四点起来。
感觉有点饿了,就把昨夜打包的金莲记福建炒面放进微波炉叮一叮,吃得一滴也不剩,里面的大量猪油渣也完全打扫得净光。
沏了一杯普洱,写稿,写到七点,肚子又咕咕叫。冲完凉,穿衣往外跑。
不远处有一家“永兴城茶餐室”,卖的花样可真多,糉子和糕点蛋挞,种种小菜,猪肠粉和酿豆腐,自制鱼丸,猪肉粉。每样都叫了些,当然吃不完,试的只是味觉和回忆。
散步回酒店,休息一阵子,又可以吃了,再走到山下的一家“天下美食馆”,那里的云吞面淋上大量的浓酱油,黑漆漆地样子很吓人,但味道好得不得了。
十点钟,去出席宣传活动,主人问:吃了没有?要不要叫点东西?又替我要了椰浆饭和炒粿条,吃完我摸摸肚子,已是第四餐了。”
哈哈,这是蔡澜。看文字就能猜出来,吃得这么洒脱恣肆,也只有他了。
“他拿到饭后,马上就开始吃,吃得很快,喉节一缩一缩的,脸上绷满了筋。常常突然停下来,很小心地将嘴边或下巴上的饭粒儿和汤水油花儿用食指抹进嘴里。若饭粒儿落在衣服上,就马上一按,拈进嘴里。若一个没按住,饭粒儿由衣服上掉下地,他立刻双脚不再移动,转了上身找那饭粒儿。吃完以后,他把两只筷子吮净,拿水把饭盒冲满,先将上面一层油花吸净,然后就带着安全到达彼岸的神色,小口小口呷,喉节慢慢地移下来,眼睛里有了泪花……”
阿城的《棋王》。王一生吃饭。那么专注,那么精细,看着那些饭被他吃得一个渣儿都不剩,真有点儿惨无人道。在物质匮乏的年代,谈不上讲究,但有一种对食物的虔诚。
近日读的一本书,也是关于吃的,书名叫《吃主儿》。
这本书没见人说起过,是熟人推荐的,她说自己也没看仔细,仅是冲着王世襄的名头去的,“当当”到手才发现是他家后人写的,还沮丧了一下,但翻开书来读下去,却被征服了。
这本书自2005年12月出版至今,从未见过任何排行榜推荐,已经不声不响再版了六次。
作者在引子里说,邀自己写书的人叮嘱:不用写别的,就写你家老人怎么做饭的,在家里怎么吃饭的,保管受欢迎。果然不错。
坦率地说,叙事很平实,文笔略有些拉杂,和开头那两位大家文字没有可比性,但却看得下去,乃至爱不释手。《吃主儿》内容直白,真的就是回忆家里老人做过的那些家常饭菜,从芝麻烧饼、炸酱面、羊肉丸子,到红烧肉、清蒸白鳝、炸猪排;从在菜市场选料、回家洗拣、爆锅起锅……波澜不惊地一路讲开去,读之不仅饱了眼福,更勾起人的馋意。
博友“瓶底儿”也擅做家常美食,他说,“美食的必须条件是吃得起,一般家庭能承受,那些虚头八脑的附加值跟美食没关系,虽然也叫享受,更多是给财富人士标榜与众不同的智商税”。很对。
而能被称之为“吃主儿”,必须具备三点,会买、会做、会吃,缺一不可;不甘心于道听途说,不甘心于人云亦云,不甘心于先入为主,视煲汤做饭为己任、笑呵呵端出拿手菜一道道的人,无论多么“糟糠”,也肯定是一个大家庭里的“定海神针”。
熙熙攘攘的菜市场里,鲜灵灵的果蔬鱼虾,斤斤计较地讨价还价,会把你往日子的实处拉;厨房里锅碗中的摆布,抚平了焦躁;烟熏火燎间,葱姜蒜的香气,会提醒你:别身在福中不知福。
我的微信公众号:说话的鱼shen
前一篇:我理解的文艺,就是顺从内心
后一篇:有人翻车,有人翻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