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淡淡的,冷冷的

(2023-09-08 00:02:25)
标签:

雨天的书

北京的茶食

山中杂信

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闲

苦雨

分类: 那些书影人

好多书,读着读着就变成了“断头书”。

兴之所至,翻开来;翻到中途,要么被事情耽搁,要么读得有些阻滞,就搁在一旁。

知堂先生(周作人)的几本书,就是如此。——老练得不带感情的文字,需要在一个极静的环境和极静的心境下来读,才会发现其中的妙处。

台风期间,大雨滂沱,风声呼啸,窗里窗外变成截然不同的两个世界,又翻开了他《雨天的书》。

这本书原是一九二五年由新潮社出版,周作人自编的,近年再版了。他自编的集子都不厚,大概三五十篇文章,没有明显的主旨,写在一个时间段便凑成了一本书。我喜欢这种编排,和时间近,和主题远。

这本小书里的文章大致可分四类:一是吊怀旧人,二是闲适随笔,三是杂文时论,四是小品书话。其中最好看的,当然还是随笔散文一类。毕竟书话所谈书籍相去已久,很多已不知名目,读来唯有囫囵吞枣;杂文也是一样,脱离了当时的环境,总是人事相隔。唯有那些不为特定读者和环境所写的鸟木虫鱼、闲事回忆,才真真能穿越时间,直击人心。


淡淡的,冷冷的


比如《苦雨》《初恋》《北京的茶食》等,没有木心散文那样临场感和画面感好像拍电影似的,只是一味的叙述,淡然如聊天的叙述,一句织着一句,都不是警语金句,但也绝对没有废话,文字间长短咬合,一句一句铺展开来的结果,便是淡淡的舒心……像树荫底下的午后,或者窗前灯下的静夜

这里面喜欢的一篇是《山中杂信》,当时生了病,哥哥鲁迅安排到西山某寺去休养,住在山里,闲住之外,写了几封信给老友孙伏园,写山里风景和尚,小贩,天气,自己的病……读来淡寡冲和、随意简如溪流而下,自然顺畅。

其实仅本书开篇几百字的序言,就很好看,很能代表他独有的风格:

“今年冬天特别多雨。因为是冬天了,究竟不好意思倾盆的下,只是蜘蛛丝似的一缕缕的洒下来。雨虽然细得望去都看不见,天色却非常阴沉,使人十分气闷。在这样的时候,常引起一种空想,觉得如在江村小屋里,靠着玻璃窗,烘着白炭火钵,喝杯清茶,同友人闲话,那是颇愉快的事。不过这些空想当然没有实现的希望,再看天色,也越觉得阴沉。想要做点正经工作,心思散漫,好像是出了气的烧酒,一点味道都没有,只好随便写一两行,并无别的意思,聊以对付这雨天的气闷光阴罢了。”

这是解释书名的由来要再细说,也说不出东西来,只是觉得好。

写《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喝茶之后,再去继续各人的胜业,无论为名为利都无不可,但偶然的片刻悠游乃正亦断不可少”。

他写北京《苦雨》,怀念在家乡时“卧在乌篷船里,静听打篷的雨声,加上欸乃的橹声以及靠塘来,靠下去的呼声,却是一种梦似的诗境

又觉得,相较鲁迅先生的热血与犀利知堂先生的文字格外淡然,仿佛故意把自己摘出来似的。两兄弟都给人“冷”的感觉鲁迅是文字所展现的内容“冷”,知堂先生则是让人觉得这个写字的人有些“冷”。

还想起与老同学闲聊《雨天的书》时,他们的一些高论:

“那年我辞了职闲在家里一直读着这本书,觉得没有比这样的散文更适合混日子

前半本读舒畅,后半本的批评议论就让人昏昏欲睡了。真是的,吐槽神马的还是交给你哥吧,你只要专心地丧尸就好哈哈……



 我的微信公众号:说话的鱼shen

淡淡的,冷冷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蛋炒饭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