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慢说,慢慢长

标签:
故宫博物院有光有阴揠苗助长生产和输出大道理警觉和距离 |
分类: 自圆其说 |
看电视,知名文化学者和故宫博物院的老院长对谈。
老院长:“知道故宫有多少把钥匙吗?五千多把。有一千七百多处上锁,一把锁起码三把钥匙。早晨七点和下午五点,就是大伙儿集中领钥匙、还钥匙的时候,嗯,就像这会儿,有光有阴,光而不耀,阴而不沉……”
文化学者:“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嗨,这话可真多余。)
老院长:“每天早上,我们领了钥匙之后,在晨光熹微中开锁推门,同时喊一声,开门咯!有人还伴着一声咳嗽。为什么呢?是给宫里面的黄鼠狼啊,刺猬啊,蛇啊,给它们提个醒,打声招呼,嗨,有人来了。”
文化学者:“敬重生命。”(这个,莫非是怕别人听不懂吗?)
老院长:“呵呵……那一扇扇的院门啊,门后就是我的人生。我们能做的,就是今天关一扇门,明天开一扇门,朝阳升起,有清新的水汽滋润,夕阳西下,收一缕残照……”
文化学者:“悲欣交集。”(我终于忍不住站起来,离开了电视。)
……
老先生本来说得多好!有细节有画面有感情,如汁液饱满的植物正缓缓抽芽,她偏要一再打断,插进她“睿智的结论”,真是瞬间秒杀了倾听的乐趣。
参加一个逝者的追思会。
逝者的妻子在说话,给大家说丈夫是怎么发现的绝症,选择了什么手术……
忽然,一个领导开始说话了,所有的脸都齐刷刷转向了他。——多少年的处世哲学,大家都学会了选择性倾听,尽管领导说的都是泛泛之语,节哀保重啦,活在我们心里啦等等。只有坐在妻子身边的两个女孩,一直俯身听她讲话,直到她把话说完,拘谨地站起来感谢领导关心。——她并不需要这样的“关心”,她只需要有人听她的说话,把心里的哀痛宣泄出来,但领导忙,没时间听她絮叨,幸亏有那两个女孩,否则这样的“追思”,该让她多么失望呀。
如果要我选今天的“最暖”话语,“不着急,您慢慢说”绝对当选。
太多的抢白,太多的宣教,太多的吵闹和不耐烦,已经很少能听人从容不迫的说些什么了,而有些话实在是需要慢慢说的,说的过程,就是目的,一快就没了那份心境和美感,压缩过程直奔结论是很煞风景的事,弄到最后往往什么也不想说了。
这也有点像动物的生长。流水线上的速成鸡和乡间散养的土鸡,你喜欢哪一种?
有位我喜欢的作家说:“人的成长,也应该像树一样,慢慢长,在根部汲取营养,然后输送到枝叶末端,而这个程序,如果不断的有人以超前理论,揠苗助长,但是你的体验其实没到那一步,你的心智也还没有获得经验支持,那你的骨骼就会被拔脱臼。”
所以,我对热衷于生产输出结论和答案的人,始终保持着警觉和距离,“莫失己道,不扰他心”,道理还是拿来管理自己吧。
而蔡康永(他的电视节目我不喜欢,他的书却很有趣)的“慢慢长”理论则是:“人生之所以值得活,就因为人生是无法解说的。如果有人坚持要为你解说和总结人生,坚持他握有唯一的正确答案,你听听就好,不要太当真。你的人生就是你的,你感觉到风时,风才在吹,你把宇宙放在心里,宇宙才存在。别人替你决定的、替你相信的、替你承认的……你也许要用很长的时间来背负,但慢慢的慢慢的时候到了,你也可以放下。”
平静、自然、治愈。说得真好。
我的微信公众号:说话的鱼sh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