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场景,场景,场景

(2023-02-05 13:31:13)
标签:

变形记

挪威的森林

百年孤独

威尼斯日记

在细雨中呼喊

分类: 那些书影人

某次活动,很巧,和一位著名作家坐在一起,得以郑重请教一个问题。

我问:“一部小说究竟是由什么组成的呢?”

“场景”。他直接了当。

小失望。这答案太平淡无奇了。

但细想想,没错,正是由一个接一个的场景组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或者说,每个场景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变化,所有的场景共同推动着故事向前发展,这些场景就像一部机器上的不同齿轮,目标一致,共同作用,形成了精彩的故事。

场景是小说中最直接、最戏剧化地展现故事如何发生发展的部分。

这么说起来,我心目中的很多自认为是“顶级”的描写,原来都只是“场景,场景,场景”而已。

“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

卡夫卡的《变形记》开头。场景很抓人:怎么会这样?后来怎样了?


场景,场景,场景


《挪威的森林》中,村上春树写绿子和男友在屋顶上聊天,“春天的原野里,你一个人正走着,对面走来一只可小熊,浑身的毛活像天鹅绒,眼睛圆鼓鼓的。它对你说:小姐,和我一块儿打滚玩好么?接着你就和小熊抱在一起,顺着长满三叶草的山坡咕噜咕噜滚下去,整整玩了一天。你说棒不棒?”

因为这个场景,很多人更喜欢世俗而开朗的绿子,虽然小说的女主其实是直子。

马尔克斯是擅长描写场景的大师。在《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中,他写到:“纳赛尔在被杀的那天,清晨五点就起床了,主教将乘船而来,他要前去迎候。夜里,他梦见自己冒着蒙蒙烟雨,穿过一片榕树,这短暂的梦境使他沉浸在幸福之中,但醒来时,仿佛觉得全身盖满了鸟粪。”

小说的基调已经被这个场景定下来了。

而《百年孤独》中的场景:“门下溢出了一股血,穿过客厅,流到街上,沿着凹凸不平的人行道前进,流下石阶,爬上街沿,顺着土耳其人街奔驰,往右一弯,然后朝左一拐,径直踅向布恩蒂亚的房子,在关着的房门下面挤了进去,绕过客厅,贴着墙壁(免得弄脏地毯),穿过起居室,在饭厅的食桌旁边画了条曲线,沿着秋海棠长廊婉蜒行进,悄悄地溜过阿玛兰塔的椅子下面,穿过库房,进了厨房(乌苏拉正在那儿准备打碎三十六只鸡蛋来做面包)……”这个场景,除了“魔幻”,无以形容。

余华在早年的小说《在细雨中呼喊》中,用这样用场景作为结尾:“这时候雨点下来了,我赶紧往前奔跑过去。我看到了远处突然升起一片火光,越来越大的雨点与那片火纠缠起来,燃烧的火不仅没有熄灭,反而逐渐增大。就如不可阻挡的呼喊,在雨中脱颖而出,熊熊燃烧。”——郁思与躁动,受难与求索……这个场景,几乎是小说主题的隐喻。

还有,我觉得不仅小说需要场景,散文也需要。

比如,我欣赏的《威尼斯日记》里,阿城是这样描写威尼斯水巷的:

“白天,游客潮水般涌进来,威尼斯无动于衷。叹息桥畔一家极小的书店,楼梯上都摆的是书,有一个老人在角落里看书,游客们轰轰烈烈地从店前走过。……夜晚,人潮退出,独自走在小巷里,你才能感到一种窃窃私语,角落里的叹息。猫像影子般的滑过去,或者静止不动。运河边的船互相撞击,好像古人在吵架。经过商店拥挤的一段,两边橱窗里的服装模特儿微笑着等你走过去,她们好继续聊天。”

如果你去过威尼斯,走过那里一条条无尽蜿蜒、曲径通幽、似乎都会讲故事的水巷,你才由衷叹服,他这个场景写得有多精彩。



我的微信公众号:说话的鱼shen

场景,场景,场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说臭,逐臭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