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莫斯科不相信眼泪

(2023-01-29 12:58:09)
标签:

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软弱

四十岁人生才开始

颓废

政治藩篱

分类: 娱眼

看到一份来自某家自媒体的“三年里死于新冠肺炎的艺术家”名录,目光停在“弗拉基米尔·缅绍夫”这个名字上……想起来啦想起来啦。

这是一位著名的俄罗斯导演。去年7月5日,因感染新冠病毒逝世,享年81岁。

这个名字中国人基本不熟悉。但40年前,他执导的《莫斯科不相信眼泪》成为了世界影坛的经典之作,该片上世纪80年代中期曾在中国上映,彼时恰逢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社会正经历翻天覆地的变化,电影的主题和那个时代的脉动莫名合拍,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在我的记忆之中,《莫斯科不相信眼泪》是这样一部神奇的电影:根据它,所有的人可以分为两类:看过它的,和没看过但听过它的;这足以说明它的闻名遐迩。作为一部前苏联电影,《莫斯科不相信眼泪》是继《战争与和平》之后,跨越了人类的意识形态藩篱,再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大奖的作品。

它的情节很简单:一名十七岁的女工卡捷琳娜冒充教授的女儿,与电视台摄影师拉奇柯夫相恋并怀孕,后被抛弃,成为单亲妈妈的她,勇敢面对挫折并重新追求新生活……


莫斯科不相信眼泪《莫斯科不相信眼泪》电影海报


电影影响巨大,是因为它展示了女性的成长,年轻人在享受与拼搏、爱情与事业之间的挣扎,还有性别和教育对人的命运的影响……简单的故事,细腻的生活气息,温暖而光明,散发着人文主义的光芒。

“到四十岁,我才觉得生活刚刚开始”,这是电影里的一句经典台词,它是卡捷琳娜成长为一名大工厂厂长并再次拥有爱情之后,说的一句话。这句话也成为影片贡献的第二个流行语——第一个就是电影名“莫斯科不相信眼泪”,它们在现实生活里不断被人们引用、改用,甚至被不少人引为人生格言。

现在回想《莫斯科不相信眼泪》,主人公的心路历程与人生感悟,与我自己其实也有诸多重叠之处。十七岁的时候,我也有着卡捷琳娜式的心态,年轻人的虚荣心与无力感,对未来充满向往,但对如何走好自己的路却很茫然。——这大概是每个人生命中都有过的体验。能不能把这种体验转化成动力,却成为一道“分水岭”,把不同的人,引向不同的方向。

而从十七岁到中年,对于每一个人都是一段艰难的岁月。除了要应对社会向一名成年人不断压来的责任与义务之外,还要直面内心的软弱、动摇、颓废……这段时间,是属于锻造一个人必不可少、至关重要的过程,在经过持续的捶打之后变得强大,还是“在哪儿摔倒就在哪儿趴下”,逼迫着每个人作出选择。

四十岁后的卡捷琳娜,稳重而端庄,诚实而朴素,她从温室里的一朵花,变成了旷野中的一棵树。树没有花的香气与颜色,却有扎根大地的踏实,和不断向天空生长的愿望。——这也是《莫斯科不相信眼泪》无论当年还是现在,都会被人喜欢、被记得的原因。

因为经历了许多事,所以见怪不怪;因为认识了很多人,知道了什么样的人可以成为真正的朋友;如果觉察到内心的浮躁,会顺着一条清晰的线索找到根源,并像一名消防队员那样迅速将之熄灭;遇到琐事也有愁苦的情绪蠢蠢欲动,但早已炼就一身武艺,可以把这愁苦手起刀落;遇到开心的事呢,则相反,尽可能在不夸张的前提下去扩大、扩散它……

每个时代都不一样,然而每代人的青春和爱情却大致相同。

如今,《莫斯科不相信眼泪》的导演离去了,但这部作品的影响力却会一直都在。因为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叫做“莫斯科”,很多事情也让人“不相信”,而且每个人也都会有他自己的“眼泪”。



我的微信公众号:说话的鱼shen

莫斯科不相信眼泪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江南的冬天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