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的冬天

标签:
细密周到睚眦必报季节性情绪失调椒房之宠瑟缩性命攸关 |
分类: 城市日记 |

都说江南的冬天极为难熬。
读大学时,北方来的同学拥着被子一声声责备,仿佛江南冬天的冷,该由我们江南人来负责:你们这里怎么冷成这个鬼样子?大雁往南飞就是遭这种活见鬼的罪吗?北方零下几十度都见过,可没觉得这么冷过!
他们讨论得出的结论:一是暖气,二是湿度。说,北方冬天是干冷,裹紧以后就暖和了,且外面再冷,屋子里是很暖和的。南方冬天是湿冷,水湿气无孔不入,沁人心脾,关门锁窗、裹袄夹被还是冷。那时候,我听北方人说起冬天屋子里暖气很足,脱到只剩下汗衫,就一门心思的艳羡。
江南的冬天像细密周到、睚眦必报的小女人,不凶不躁,可是无微不至、细腻温柔的冷着你。——什么时候你忘了她,她就掐你一下提醒你这是冬天,掐得你一瑟缩。南方的冬天不是冰天雪地,但足以折磨得身体不够强壮的人们恹恹欲病,季节性情绪失调发作。
我从小怕冷,冬天总穿得像个棉球不说,至今保留着好婆(祖母)留给我的取暖三样宝贝:手炉,脚炉,汤婆子。——也是可怜,几代人传下来的东西,不是金银首饰故居大宅,竟然是这些拿不上台面的小玩意儿。
历代都说民以食为天,又把饥寒两字并列,认为温饱最幸福。
可见冬天取暖,真是性命攸关的大事儿。
我看《后宫甑嬛传》,印象最深的,就是“椒房之宠”。那时宫廷里已经有了地暖和火墙,其原理略像如今的水暖气,地下和墙里面通管道,室温也跟着升高。而“椒房殿”是用花椒和了泥,涂满墙壁,热气一烘,花椒温和,味道又好闻,在那个时代,乃是上等荣宠。——脑补一下,煞是璀璨。
可还是冷,怎么办?只好再使用手炉和脚炉。清朝时手炉已经是工艺品,轻便小巧,可以装在袖子里。《红楼梦》里,林黛玉风吹得倒,但袖里揣个手炉也没事,曾经拿手炉调戏薛宝钗,薛宝钗刚劝贾宝玉别喝冷酒,林黛玉就嗔怪丫头特意给她送手炉来,指东打西的说:“谁叫你送来的?难为她费心,哪里就冷死了我?”——但是我家的手炉从来没见人用过,那个年代,谁会用这类“封资修”的东西呢?只是拿出来看看而已。好在橡胶热水袋出现了,冬天上学去,我灌满一个带上,上课时捂在棉衣里,有一种小偷小摸的开心。
脚炉是用过的,就是铜炉里放些烧着的炭,双脚踏在上面,看书时脚再不冷。有次炉温太高竟把新棉鞋底烤焦了,闻到焦糊味才发现,挨了一顿骂。
到了晚上睡觉,就靠盖被子了。但被子是只御寒,不生暖的,所以必得冲个大大的“汤婆子”放在被子里才行。黄庭坚有诗:“脚婆原不食,缠裹一衲足。天日更倾泻,颒面有余燠。”大意是说买个汤婆子,不用伺候又暖和,舒服,早上还能拿里面的热水洗脸哩。我好婆却最反对这样,觉得水都闷了一晚上,坏了,有死气,洗不得脸,倒掉了事。
如今的冬天,江南就只剩空调了。空调最大的毛病是干燥,家里的水果若不放冰箱,几天下来就皱了果皮萎瘪了,用了足够的加湿器,再多喝水,人还是干得难受,最后只好一关了事,还能冷死了不成?
这个春节过得安静,在家想些旧事,开心得很。
我的微信公众号:说话的鱼sh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