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是一部秘史

标签:
微信朋友圈圈子文化梳理沟通凭着特定的气息相认接头暗号 |
分类: 自圆其说 |
有了微信朋友圈以后,世界就没有秘密可言了。
即便是自然界的风霜雨雪雾霾响雷,你都会被迫观看直播。疫情一来,朋友圈更是天天被各类真的假的信息刷屏;一旦放开,就是一个又一个的熟人报告“阳了”,各种症状逼迫人去对号入座检查自己,然后又在朋友圈里继续哇哇叫……朋友圈普及了很多知识,也传播了很多谬误。有人说每天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看微信“吸收新知识”,这话总会引得我发笑。
在现实生活中,各种圈子更多,只要愿意,参加某些圈子太容易、别人也太欢迎了。而我竟然没加入任何圈子,从本行业到延伸的各类文化圈子,再到什么户外活动圈之类,官方的民间的,统统都没有。看到有的人同时加入很多圈子,整天劲头十足地赶东赶西,我常常感慨系之,忙得过来吗?累不累啊?那么多完全不同、秉性各异的人和事,是怎么逐一细致梳理沟通,并恰到好处地迎合对接上的呢?
很多人曾对我说,看你的职业,感觉你应该是个生活挺丰富的人,日常、感情什么的都是如此。——这话也总会引得我发笑。
其实呢,现实生活中的我是个挺无趣的人,一到人多的场合就感觉累,由衷地不喜欢这种不可控的事情,而我不主动走进它们,它们自然也不会选择奔进我的内心,大概相互都会显得“隔”吧?——还是自己呆着比较开心,一个人也能活得车水马龙挺热闹。所以,一直以来,我喜欢朋友,远离圈子。
我有个学生(大学刚毕业时我教过几年书,学生年龄跟我很接近,大多成了朋友),多年前嫁到匈牙利,语言不通,也不属于发达国家。我当时觉得匪夷所思的是,夫妻之间语言不通怎么交流?会损失多少乐趣?多年后我去布达佩斯出差,见到了那个学生,有点意外,她活得非常好。她家里有个大花园,正是樱桃成熟时,果实累累,她老公是个律师,不算有钱但很有教养,漂亮的混血孩子,自己画的油画,活得风调雨顺。学生对我说,语言并不重要,人与人之间有时眼神的交流和动作更重要。真是应了那句话:不理解你的人磨破嘴皮也没用,懂得你的人,不用开口,你的存在便是一种语言。
女人的幸福最可靠的是来自男人的修养,也就是他对你的欣赏和爱,以及那些并不为是某个人而存在的恒定品质。我觉得这个学生好聪明,她几乎完全是凭直觉,就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人和生活。
《红楼梦》里,贾家就要没落的那个中秋节的夜晚,众人散去了,林黛玉和史湘云在凹晶馆联诗。史湘云极赞“凹晶”“凸碧”两个词拟得好,不落窠臼,林黛玉说,实和你说罢,这两个字还是我拟的呢,谁知舅舅倒喜欢起来。此时两人才慢慢读懂了彼此的孤独。史湘云出联曰:寒塘渡鹤影。林黛玉对联曰:冷月葬诗魂。
你看,在一起的两个人,未尝不是各有各的孤独,唯有孤独的心,才可以相互慰藉,但无论如何慰藉,无论是否有美酒佳肴和满座欢笑,也遣不散每个人不同的孤独。所以,林黛玉永远不喜欢热闹的场面,往往是别人玩得正高兴的时候,她会很扫兴的说:我可撑不住了,回去还要吃药呢。
年来世事动荡,各种不安和折腾终于到头,终于也有完结的一天。新年的阳光下,逐一复盘这一年来的各种变故、惊悚和荒诞,愈发感觉:大千世界,看起来所有人的遭遇都差不多,但其实,每个人都是一部秘史,没有一个人的内心经历与他人完全一样。有的人经历了一些苦难病痛,只是增加了喋喋不休诉说的资本;有的人看上去风平浪静沉默寡言,但你却永远无法知道,他内心曾经经历过的九死一生的惊涛骇浪。
大概只有同类的人,才会凭他们特定的气息相认:文字、电影、音乐、器玩,和眼神、步履、声腔、体味这些要素一样,都可以是专属的“接头暗号”一类的东西。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这“应”和“求”,也绝非勉强,一切都是顺其自然的好。
我的微信公众号:说话的鱼sh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