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收藏

标签:
书香门第好书胜佳人永远不会失落的家园高段位藏书情怀 |
分类: 那些书影人 |
我爱读书,但不藏书,家里有书而无书房,书就在每个能呆的角落里呆着。
曾自嘲:真正的读书人,向来是不在乎“字”呆在哪里的——篆在龟背上,读之;刻在竹简上,读之;印在纸张上,读之;荧映在大大小小的显示屏上,照样读之。
小时候到一个同学家去玩,他家里有个房间叫“高房间”,天花板特别高,从外看在一排房子里兀地拔起一截,干燥、通风、永远凉荫荫放满书,书架高与人齐,不必踮起脚尖,就能取书。
这是我第一次对“书香门第”有了了解。同学的爷爷还笑眯眯地指点我们说:家里倘若有书,好房间是要尽着书住的,人住在哪里都不要紧,天热就脱衣,下雨会打伞,但书不成啊,屋子潮湿不通风,书就发霉啦。——听这话,书的重要程度,远在人之上。
胡适先生的太太也有名言,“适之盖房子是为死人住的。”那意思是,胡家的房子大多是为了放书的,人反倒住得很挤。
抗战时人们往大西南撤,与朱自清并称“清华双清”的浦江清先生一路备尝艰辛。日记里抱怨的却是“屋极小,至不能放书架,”仿佛只要书能放下,他本人可以忽略不计,横竖有个地方塞就行了。
自古以来,文化人都有一种很深的藏书情怀。国学大师王国维,离世的前两天,曾对人叹息:“余毕生惟与书册为伴,故最爱而最难舍去者亦惟此耳。”在即将结束生命之际,惟一割舍不下的就是这些书了,可见爱书之心深切。
鲁迅也是个嗜书如命的人。他从十五岁起就开始抄书、买书、藏书,鲁迅的藏书共一万四千多册,且质量都极高,线装古籍占了很大的比例,还有不少著译者赠送的,包括像胡适、林语堂、郁达夫、郭沫若、巴金等人的签名作品。
……
藏书是雅事。古人有“美婢换珍籍,好书胜佳人”之句流传,这种眼光,这种取舍,这种价值观,简直要把今天的美人们气死。
但书是人们在陋室孤窗下心灵的慰藉,是可以倾心的伙伴,是一种生活方式,是永远不会失落的家园。好书就像一坛老酒,一坨普洱,藏之愈久,品之愈香。用读书来倾听,用写作来倾诉,用藏书来积淀,何其幸也。
我有个朋友,平常人,平常人生,惟喜读书,家有藏书近万,他的体会也平平淡淡:下班回来,擦把脸,倒杯茶,翻翻书,一天的委屈全没了。
这是真的。这让我想起罗曼·罗兰曾经说过,“与书在一起,永远不会叹息。”书不像人那样难相处,难侍候,动辄得罪;和书相处不用看脸色,不用陪小心,不用字斟句酌,不用分寸拿捏,不用沉浮于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中;与书同居,不会“离婚”,与书在一起,最有安全感。
当然,世上也有家不藏一书,而无所不通之人。——比如东汉的王充,家贫,无书,常游于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记,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拿破仑也好读书,但边读边丢,行军途中读书,读完随手抛出马车外。张爱玲好像也不藏书?要用,借,用完即还……这都是极高段位的人,非一般人可为。
过去人想读书很难,黄宗羲靠着自己名满天下的声誉,才能去天一阁里看两天书;但在今天,只要愿意,随便哪个人的读书量可以秒杀古时任何一位藏书家。
我那个平常人朋友就经常焦虑大发作:我的这些书,每一本都要仔细读的,不读的书绝不藏!看看这些藏的书,算算我还能活在世上的日子,急啊,就怕来不及读完!
是的,藏书不是目的。最好的收藏,还是阅读。
我的微信公众号:说话的鱼sh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