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他们受益的,是这座城市

标签:
大城市的红利期《心居》海清童谣漂泊者浑水里群鱼抢食 |
分类: 娱眼 |
《心居》开始播出的时候,很多观众都不喜欢冯晓琴(海清演),激烈地骂她。
冯晓琴这个女人确实有各种各样的毛病:贪心、脸皮厚,隐瞒私生子,还精于算计,从大姑子顾清俞(童瑶演),到自己的丈夫顾磊,都在她的算计之中。要说她的算盘,其实很简单,也很古老,就是想靠婚姻改变自己的命运。一个文凭不高的外来妹要在大上海立足,还得扒拉出老家的弟弟妹妹,确实不容易。
当丈夫意外去世后,冯晓琴反而醒悟了,反思了,支棱起来了。
面对顾家人的冷眼冷脸,为了生存下去,为了儿子,为了更好的将来,她在绝境中焕发出她本身的韧性和毅力,从一个不闻窗外事的家庭主妇,变成了一个辛苦万分、风雨无阻的外卖工,还要兼顾孩子的学习和接送,还要继续照顾对她不友好的婆家长辈。
即使为了孩子,婆家人要分担孩子的学费等费用时,她也倔强地拒绝了。
几经波折,她用自己的努力证实了一点:努力的人运气不会差。她遇到了善良大度、热心又有房有钱的男人展翔(张颂文饰),还说服他一起创业,开办养老院,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本以为冯晓琴要从顾家分走房子和钱财的婆家人,看到冯晓琴不依赖他们,也依然活得下来,而且还越活越好,才放下了高高在上的架子,开始修复岌岌可危的亲情。
这个剧的如果背景放在民国,冯晓琴就是乱世家族戏里的大家姐,一人独闯上海滩还拉扯着全家。冯晓琴因为起点太低,他们的路也是蜿蜒而上的。
冯晓琴在剧中的“买房焦虑”也很有代表性。
1970-1980 年出生的这批人,由于家庭没有任何积累,家乡没有工作岗位,基本是被迫扔进了大城市,只能痛苦地打工,痛苦地扛房贷,幸运的他们是吃上了大城市超快速发展的红利。2002-2011年是中国GDP增长最快的十年,也是房价增长最快的十年,70后在这十年里基本全靠自己买了房子;80后吃到了后几年的尾巴,加上父母的资助,也足以让他们能够在城市安居,到90后00后就只能啃老了。
这个剧里有上海各阶层的市民,有的享受到城市爆发期红利,比如展翔;有的错过,比如施家、租展翔房子的郭家;有的土著一代不如一代,比如顾家、葛家;也有的外地人拼命在这个城市开枝散叶,想成为上海人。有的人梦醒,有的人梦碎,有的人圆梦……
但所有人都意识到:企图依靠婚姻逆天改运的时代,结束了。婚姻不会让他们受益,让他们受益的是上海这座城市。——错过婚姻不可惜,错过大城市的红利期才真正可惜。
他们中绝大部分人都是有缺陷的。除了冯晓琴之外,顾清俞的优越感与居高临下,顾磊的懒惰,展翔的不思进取,施源过分敏感的自尊,冯茜茜和顾昕的凉薄与道德底线低,顾家长辈的小市民习气……但这就是现实生活里普通人的构成。
生活永远不是一汪清水,而是浑水里群鱼抢食,有残酷,也有收获。
想到我居住的苏州,也已经被称“移民城市”很多年,所以《心居》能让我想起无数周围人的故事——有的是冯晓琴的幸运版,有的是顾磊的真实版,还有的则是有文化的展翔……他们极少人能凭借联姻如愿以偿,想成功只能抓住城市发展的机遇,搞事业。
又想,外来的“漂泊者”,恰恰是过去20年发达城市经济高速增长的发动机,他们用梦想、野心和泥鳅般的钻劲,吃相不那么美观地立足并建设了城市——失去了这些人,城市就会像江河失去水源,陷于干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