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寻找自己的瓦尔登湖

(2022-02-06 13:35:27)
标签:

一个人的车水马龙

成长和蜕变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圈子

独处能力

分类: 那些书影人

读书圈里,“一个人”的风潮,已经刮了好一阵子。

日本新晋才女青山七惠《一个人的好天气》的畅销,大概是起始,然后就有同为东瀛畅销书作家的高木直子的《一个人的美食之旅》《一个人暖呼呼》《一个人住的每一天》等系列逐一登场,再到英伦剧作家蕾秋·乔伊斯的《一个人的朝圣》……这些书有的文艺,有的励志,有的鸡汤,毫无例外的一路畅销。

这些书的火热之势也令人稍感惊讶:皆因中国文化一向是倡导合群抱团的。——而“一个人”的热销,像刻意逆风而行的一股反动,传输了“勇于独处”的观念,强调了当今时代一个人独处能力的重要和必要。

在这股热潮中,倒是把这些“一个人”的书都读了一遍。

首先,这些书的作者都是手段高明的“故事叙述者”,或清淡细腻,娓娓道来,或疑云密布,层层解扣,摇摆迂回的叙事,让人揪心动容,心存好奇,如猎犬跟随兔子的气味,翻山越岭穷追不舍……它们提供的是一个愉悦而流畅的审美过程。

还有,这些作家概莫例外,写的都是普通人的故事,但效果扣人心弦。一个人的春夏秋冬,一个人的成长和蜕变,无奈着但也继续着,有些失望,倒也不至于绝望,还怀着一点希望……每个人都在继续走下去。


寻找自己的瓦尔登湖


很难说你会立刻爱上这些“一个人”的书,但你绝对不会讨厌它们,你能讨厌生活吗?不能,而这些书中的故事好像就发生在我们的周围。

而在我们的文化中,“一个人=孤独”的观念,确实根深蒂固。太多文学与影视作品向来又特别喜欢渲染所谓“一个人的无所凭依、寂廖无助”,以此吸引别人同情的眼神、关切的问候,还有各种的“好心张罗”和“温情绑架”——其实,活在现代社会里,我见过的最合群也最孤独的状态是:一群人在那里聚会吃饭,每个人都只顾着低头看手机——这真是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所以呀,与其混着狐朋狗友,掺合着无聊的圈子以“摆脱孤独”,还不如转身丰富自己,干脆追求“一个人的车水马龙”。

比如,比起上述高调打出“一个人”的书籍,我更加喜欢的,是美国人亨利·戴维·梭罗写的《瓦尔登湖》——这真的是一本“一个人”的书,也是一本寂寞的书,倘若你内心纷扰,思绪焦躁,是读不了几页的。

梭罗16岁进入哈佛大学就学,深受爱默生的影响,提倡回归本心,亲近大自然。1845年,28岁的梭罗撇开社会羁绊,在离康科德两英里的瓦尔登湖畔自建了一个小木屋,自耕自食隐居两年有余,《瓦尔登湖》就是他对两年林中生活所见所思所悟的记录随笔集。

这是一本写得无拘无束的书,翻开书,甚至可以听得见蛙声鸟啼,看见湖水的波纹和林中的雾霭。但梭罗绝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隐士,他一个人生活,内心却很热闹;他的手不仅拿笔,也拿斧子,眼睛不仅看书,也看绿树青草、落日湖水,他的脑子没停止过思考。

——城市是一个几百万人一起孤独生活的地方。

——我们天性中最优美的品格,像果实上的霜粉一样,是只能轻手轻脚才得以保存的。

——我不觉得寂寞,也一点不受寂寞之感的压迫。只有一次,我怀疑了一个小时,不知宁静而健康的生活是否应当有些近邻……就在这时,温和的雨丝飘洒下来,我突然感觉到能和大自然做伴是如此甜蜜如此受惠,从此之后,我就没有再想到过邻居这档事。

……

他崇尚生命和自然、崇尚自由和独立;他希望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成为与任何其他人不同的人,成为一个可以说出这句话的人——“我是我自己”。

你看,一个人,也很好,只要你能找到自己的“瓦尔登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喝一口热酒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