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风味人间亲情和乡愁美食不是一座孤岛大海小鲜记录者 |
分类: 娱眼 |
最近看陈晓卿的《风味人间》系列,除了了解很多新的美食之外,又看出了一点新东西。
陈晓卿认为:中国人看重吃,对吃投射了很多情感,比如亲情和乡愁……但其实并不是只有中国人这样,全世界都是如此,因为人人都是以自己为宇宙的中心来看待世界的。——他这个宽阔豁达的认知,让我明白了为什么《风味人间》系列能让人看得很舒服,能一季又一季一直追看下去。
很多美食节目喜欢把食物做得私人化、神秘化,但“风味”系列很开放,前两季的一大特色是把中国的烹调做法和国外相对应,比如西班牙、意大利、中国,纬度差不多的地区大都出火腿,甚至连具体做法和出现的时间也都差不多,但是由于各地的猪吃的食物不同、空气的湿度、菌群不同,风味也可以完全不同。
陈晓卿挂在嘴上的一句话事:“中国美食不是一座孤岛。”即便这两年无法出国,在国内拍,仍然会发现地域饮食文化之间遥远的呼应。
除此之外,他总把食物放进生活场景中,让人看到的是劳动者的智慧和艰辛,这是我们共同的财富,而不是有些人喜欢吹嘘的什么“秘方、古法、正统、唯一”。
“风味人间”的第三季叫《大海小鲜》,只拍一个主题,和前两季相比变化明显,“人间”的比重大了,讲靠海吃海的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性格。
东北大爷老李捕鱼将近50年,自己做了一艘船,他的性格像极了老顽童,在干活时拖着长长的尾音大叫“我真的干不动了”,实际上是在给自己打气。在家里,他会冷不丁向老伴扬一捧花瓣,和孙女玩游戏输了流露出不服气的小眼神——这样充满生活情趣的一个人,做出来的虾酱怎么可能不好吃。
另一个潜水员老王也是这样。尽管已经是同行中年纪最大的,但却完全没有老态,整个人精瘦而敏捷,干着最危险的工作,上岸后自豪地对着镜头说这一趟可以挣2400块钱,而他就靠着海参采摘季几个月的忙碌,换来全家人一年的生计。
他和老伴极有默契,两人一起劳作时,他一张嘴,老伴就知道把刚从树上摘下来的杏子喂到他嘴里。
还有三个阿姨,扒在90度垂直的岩壁上,趁着没有涨潮的一点空档时间采佛手螺,老伴在下面船上望风,观察潮水和风向的变化,随时准备着上前接应阿姨们。这样的生活,她们全然不觉得是苦,看到自己的收获,笑得比谁都甜。
这一季有很多镜头都很震撼,不知道是怎么拍出来的,比如从海里拍捕鱼的渔网,十几个人在岸上拉,自然和人之间的角力与馈赠,形成一个很了不起的平衡。
《风味人间》系列要拍的是食物作为一种文化的呈现,节目里连冰箱都很少出现,因为他们关注的是人怎么驯化食物,食物又反过来滋养了怎样的人。
以前看美食片就是冲着流口水去的,现在却看懂了一家人聚在一起吃顿饭,是多么珍贵的一件事。
而文化的部分更不容易被察觉却也更重要:比如他们会尽力传达环保的意识,以濒危动植物作为食材的绝对不拍,也不会出现任何地域歧视性的词语,因为“吃是一件最公平的事”,哪怕是展现鲍鱼,也是让它出现在渔民家里的餐桌上,作为辛苦一天的奖赏,而不是在高级饭店里。
也正因为如此,他们不会去过度放大和哀叹某种食物的消失,只是去当一个记录者。
以这样的理念拍美食,难怪他拍了这么久,选题不会越来越贫瘠,相反却越来越丰富,只要拍出来,总能让人看得有趣,获得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