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他的清醒永远不过时

(2021-12-12 13:18:36)
标签:

明暗之间

执着的呐喊

鲁迅的青年时代

彷徨

身外的青春

分类: 那些书影人
他的清醒永远不过时

今年是鲁迅诞辰140周年。

前段时间网上流传一条热搜“躲不开鲁迅的鲁迅孙子”:鲁迅的孙子周令飞说,自己当年当兵时被分配到卫生所,原因是“鲁迅原本学医的”;后来他又被要求写通讯报道,“你是鲁迅的孙子,文笔肯定不会差”;还有一次首长和他聊天给他抽烟,他推辞,首长很奇怪,“鲁迅是抽烟的,你怎么不会抽呢?”

虽然带点儿搞笑,也看得出鲁迅的影响之大。

《明暗之间》这本书,也是在纪念鲁迅诞辰140周年之际翻译出版的,是日本作家丸尾常喜走遍了中日两国九座鲁迅生活过的城市,创作于上世纪80年代初的鲁迅传记。

拿到这本书时想:虽然鲁迅的作品全读过,但这竟然是我读的第一本鲁迅传记呢。

是的,年轻时为赋新辞,被鲁迅文字里的愁苦激愤深深吸引;年岁渐长重读鲁迅,才逐渐领悟它的意义和重量。《明暗之间》所写的绝大多数事件都知道,并没有特别的新意,对鲁迅深有研究的老同学说,这书和周作人的《鲁迅的青年时代》比要略逊一筹,更不如鲁迅好友许寿裳写的《鲁迅传》,要读你也该去读那两本啊。

但这部篇幅短小的传记,依然有它的独特视角和意义。

摘录一段专业评论:它注重鲁迅生活的时代背景、注重个人生平与作品文本之间的紧密互文关系的还原与辨析;它以鲁迅个人生活的城市与地域变换为线索,讲述不同地域与城市空间的特点,对于鲁迅生命轨迹及其创作的影响;它充分融合了截至本书成书时为止的鲁迅研究、尤其是日本学界的鲁迅研究的成果,也为后世的鲁迅研究、尤其是日本学界的鲁迅研究开辟了诸多新的视角与范式。

这是一种将新颖研究视角和学术问题意识,融汇于通俗而生动的文字表达中的作品,以小见大,正像作者在后记中说的那样,本书只是写给普通人看的通俗读物。他写得很好看,晓畅顺滑,熟悉的部分可以跳读,许多细节也耐得住回味,是一本精彩的入门书。

印象比较深的是,作者在这传记中对鲁迅的定位:

他不是一个天生的“呐喊者”,他也曾在铁屋内张皇地挣扎着,有时振臂一呼以慰安尚在前行的猛士,有时被毒蛇般缠住灵魂的寂寞缠绕,艳羡“身外的青春”,“我不愿意,我不如彷徨于无地”……这本书精彩的地方不仅在于对鲁迅文学和生活的熟悉,也在于对鲁迅精神脉络的梳理和发掘:

周树人从日本回国做中小学教师,做国民政府教育部的小官,谋生而已;唯一兴趣,是校雠古籍,抄录整理古碑。回国后转向国学是当时留学生中常有的事,但是他做的事,与他的留学毫无关系——日本七年,在他的生命中成为一股潜流,一股无人理解的潜流。

但是,彷徨着、徘徊着的周树人,才是活生生的真实的人,不至于让许多人被“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的名片吓住,同时也更明白:要有鲁迅,必须先有失败者周树人。

如果不是春天的北京南半截胡同里,钱玄同的适时约稿,当时的教育部小官周树人要“熬”到何时?生活沉潜如死水,婚姻无爱如槁木……当钱玄同从周树人手里接过寄托着理想和使命的《狂人日记》手稿——此时,这个人的名字才叫“鲁迅”。

救治肉体与救治灵魂,这两件事,让许多著名作家经历了同样的挣扎:契诃夫、毛姆、渡边淳一、柯南·道尔……可以发现,由医而文的作家,他们的“呐喊”始终存留着一种理性和冷静,因而他们沸腾着的热血皆有尖锐的指向。今天,当我们身边充斥着太多的物质享受和感官刺激的时候,这样一个执拗“呐喊”的人,总给人一种另类、清凛的异端印象,一种对理想的死执,一个孤独的英雄,一个高贵的囚徒。

感谢那些弥足珍贵的挣扎。

他的作品永远会有人读,因为他的清醒永远不过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