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太急于磨掉自己的棱角

标签:
沉浸式梵高展才华扭曲和孤独共情天人合一方形孔里的圆形钉子 |
分类: 自圆其说 |
我有个搞美术的朋友,现在一家大品牌的广告公司上班,也跻身管理层了。他说,前段时间,他们公司接到了“沉浸式梵高展”的合作邀请。
近来如火如荼的“沉浸式梵高展”,想必很多人有所耳闻。这个展在全世界的许多城市都举办过或者亟待举办,纽约、巴黎、伦敦,北京、上海、杭州……内容大概就是用投影设备将梵高的知名画作铺满场馆,让参观者获得一种身临其境之感——经过了这些年新媒体的浸淫,人们对这类展览所用的设备和技术也不算陌生。
可是,朋友跟我说,他和他的公司里的很多人,都对这个策展方感觉很差——感觉他们就是一帮既无艺术追求、也无感知能力、甚至对观众都完全不负责任的逐利商人。大致表现在,策展方都已经打着“流行和高雅”的旗号把当地的门票预售一空了,却迟迟没有谈妥展馆事宜这样最基本的条件,还在谈判过程中挑三拣四,险些让这场已经卖完票的展览延期或流产。
当然,我这位朋友是从小临摹梵高长大的,十分能共情梵高的才华、扭曲和孤独。看到如今“梵高”作为一个标签,被唯利是图的商人消遣,又沦为网红打卡地,觉得很是讽刺。
梵高是一个“天煞孤星”般的人,很多人都听过他割下耳朵送给妓女、精神失常、至死都未曾卖出过自己的画作、疯狂又凄惨的故事。梵高为什么要用那种方式作画?他描摹的光和影,既不足够写实也不足够抽象,摇摆的线条像是现实世界的扭曲版本,撇开技法不论,他画的就只是他眼中看到的世界。
到了晚年,梵高深受精神疾病的折磨,内心承受着极大的痛苦,他看到的这个世界的缤纷光影,每一抹色彩都变得摇摆、变形、扭曲,他努力把自己感受到的这种极致的美丽和痛苦、扭曲和变形记录下来,于是有了他特殊的艺术风格。
人是多种多样的。有桀骜不驯的浪子,有嘴贱的讨厌的才华横溢的,有冷漠的愤怒的怀才不遇的……并不是只有随大流发言的“乖乖牌”的人设。才华是什么?是一种震荡灵魂的力量,艺术上有天分的人,或许都经历过某些类似“天人合一”的瞬间——某一刻忽然感受到极致的情感共鸣,不问来由,浑身颤抖,像是段誉的六脉神剑连通了内力,当下就能用自己擅长的表达方式尽情挥洒一番。
而我们的审美,正是要帮我们从漫天飞舞的芸芸作品里,去辨认这些“天人合一”的杰作。它或许只是一段简短的文字表达,或许只是一段音乐的残章,或许是一张风格古怪的画作,或许是一段不知所云的视频……但是其震撼人心、连通情感的力量是不变的。
只可惜具备这种审美感知能力的人太少了。大部分的人,都被嵌套在了一个既定的世俗标准里,追求着一些毫无灵魂的精致和美丽。
像梵高这样“天人合一”的才华灵气,注定了他的知音散落在不同的时代,而他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却始终无缘得见。在他大红大紫的后世,也没有多少人懂得他的孤独和痛苦,而是被逐利商人的宣传手法带着走,把“欣赏梵高”作为了一种自我定义的标签,帮助大家自我标榜和融入流行……
真是讽刺荒谬得合情合理。
如今这个时代,还有那样的人吗?用乔教主自己给苹果广告配音的话来说就是:疯狂的人、不合群的人、反叛的人、制造麻烦的人,那些方形孔里的圆形钉子们……那些看待事物与众不同的人。你可以反对他们,神话或者妖魔化他们,但你就是不能无视他们,因为他们能够改变事物,他们推动人类向前。
如果你恰巧就是那枚“方形孔里的圆形钉子”,那么请敝帚自珍,多多保重。也希望这世上那些孤独的怪胎们,不要太行色匆匆,不要太急于“融入社会”而磨掉了自己的棱角。终有一日,爱你的人不是冲着你的世俗光环和“性价比”而来,而是真正为你内心的崎岖嶙峋和雄伟瑰丽而着迷。